咸阳城中,阴云密布,仿若一块沉重的铅板,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心头。那巍峨的宫阙在这压抑的天色下,也失了往日的威严。
胡亥高坐于金碧辉煌却又透着股阴森的大殿之上,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一丝疯狂与决绝,他猛地一挥袖,大声喝道:“朕意已决,即日起废除科举制和府兵制,所有科举出身之官员,一律罢免!那西域的丝绸之路,还有海上贸易,也都给朕停止!”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严,却又似一阵寒风,吹得人心惶惶。
此令一出,仿若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朝堂之下,众大臣面面相觑,皆从彼此眼中看到了震惊与惶恐。
而在各县之中,消息如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开。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沧桑的老县令,手捧着那象征着权力的官印,站在县衙的庭院之中,仰天长叹。他的双手微微颤抖,那官印在他手中仿佛有千斤重。“这大秦,这大秦真的是要完了啊!”他喃喃自语,声音中满是绝望与无奈。说罢,他轻轻将官印置于地上,转身离去,那背影在昏暗的天色下显得格外落寞,似一个被抛弃的孤魂。
城中的百姓们听闻此事,也都纷纷涌上街头,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可如何是好?科举没了,以后读书人的出路在哪?”“海上贸易停了,咱这日子怕是要越过越苦喽!”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忧虑与不安,整个咸阳城都被一层浓厚的阴霾所笼罩,仿佛末日即将来临。
在一片混乱与惶恐之中,有几位忠君爱国之士决定进宫面圣,试图劝谏胡亥收回成命。他们身着朝服,步伐匆匆却又带着一丝坚定,眼神中闪烁着视死如归的光芒。
为首的一位大臣,名叫李肃,他曾辅佐大秦三代君主,德高望重。进宫途中,狂风呼啸,吹得他们的衣袂猎猎作响,似在预示着此行的艰难险阻。
来到大殿之上,胡亥见他们前来,眉头微微皱起,不悦道:“朕之旨意已下,你们前来,可是要抗旨不遵?”他的眼神冰冷,透着一丝警告。
李肃上前一步,拜倒在地,言辞恳切:“陛下,科举制乃选拔人才之根基,府兵制保我大秦之安宁,丝绸之路与海上贸易更是富国之要策。陛下此举,无疑是自断大秦之臂膀,还请陛下三思啊!”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额头布满了汗珠,却不敢抬手擦拭。
胡亥冷哼一声:“朕乃天子,朕之决策岂容你们置疑!朕看这大秦以往太过倚重那些酸腐文人与商人,如今朕要重归大秦之根本,以武力与农耕治国。”
另一位大臣赵轩紧接着说道:“陛下,若废除科举,天下贤才将寒心,日后朝堂之上恐尽是碌碌无为之辈。且停止贸易,我大秦与他国之交流断绝,必落后于时代啊!”他满脸涨红,双手抱拳,直视胡亥,目光中带着一丝倔强。
胡亥听后,龙颜大怒,猛拍龙椅扶手:“你们这群逆臣,竟敢如此顶撞朕!来人啊,将他们拖下去,各打五十军棍!”
禁卫军一拥而上,将几位大臣架起。大臣们虽奋力挣扎,却也难以挣脱。被拖走之际,李肃仍高呼:“陛下,若不收回成命,大秦必亡啊!”那声音在大殿中久久回荡,却未能让胡亥有丝毫动摇。
而在民间,年轻的书生们听闻科举被废,个个义愤填膺。他们聚集在城中的学馆前,一位眉清目秀、眼神坚定的书生站在高台上,振臂高呼:“吾等十年寒窗,本欲为大秦效力,如今科举被废,吾等何去何从?大秦弃我等,我等亦不能坐视大秦走向覆灭!”台下的书生们纷纷响应,群情激昂。
与此同时,沿海的商人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一位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望着停满港口却无法出航的商船,心急如焚。他对身边的伙计说:“这海上贸易一停,货物积压,资金无法周转,不仅我等要倾家荡产,大秦的经济也会遭受重创啊!”伙计们也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大秦的局势愈发混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似乎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胡亥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治国之道”中,浑然不知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秦的乱象如同瘟疫般蔓延。边疆的守军因府兵制废除,兵力调配混乱,士气低落。一些原本臣服于大秦的外族部落,见大秦内部纷争不断,开始蠢蠢欲动,在边境烧杀抢掠。
在咸阳城内,物价飞涨,粮食短缺。百姓们怨声载道,街头巷尾弥漫着绝望的气息。曾经繁华的集市如今门可罗雀,只有一些衣衫褴褛的乞丐在角落里苦苦挣扎。
而那几位被胡亥下令杖责的大臣,虽遭重创,却并未放弃。他们秘密联络朝中尚有正义感与远见卓识的官员,试图寻找转机。李肃躺在病榻上,气息奄奄,却仍强撑着精神,对前来探望的同僚说:“大秦不能亡,吾等定要想办法唤醒陛下,哪怕只有一线生机。”
年轻书生们则自发组织起来,他们书写谏言书,希望能将民间的呼声传达给胡亥。为首的书生带领着一群热血青年,不顾危险,欲往皇宫进发。他们手捧谏言书,神色坚定,高呼:“救大秦,安黎庶!”
在这关键时刻,一位隐居多年、深谋远虑的老谋士出山。他与朝中的忠义之士会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一方面,选派能言善辩且忠诚可靠之人再次进宫劝谏胡亥,务必以利害关系说动他;另一方面,组织民间力量,筹备物资以应对可能的外敌入侵与内部动荡,同时联络各地旧部,稳定军心。
进宫劝谏的官员深知此次任务九死一生,但为了大秦的未来,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他们在皇宫大殿外等候召见时,能听到胡亥在殿内的狂笑声,那笑声让人心惊胆寒。当他们踏入大殿,胡亥满脸不屑:“尔等又来烦朕,莫不是嫌上次打得不够?”
一位名叫王启的官员挺身而出,拜倒说道:“陛下,如今边疆战火纷飞,百姓困苦不堪,大秦根基动摇。若陛下再不悔悟,恐祖宗基业毁于一旦。科举可纳贤才治理内政,府兵制可保边疆稳固,贸易能让大秦富国强兵。陛下圣明,定能洞察其中利害。”他言辞流畅,态度诚恳,眼神中满是期待。
胡亥沉默片刻,似乎有所动摇,但随即又被心中的偏执占据:“朕不信,没有这些,大秦就无法存续?朕要让你们看看,朕的决策才是正确的!”说罢,拂袖而去,留下一众官员在殿内黯然神伤。
然而,民间的力量却在不断汇聚。各地的乡绅富户纷纷响应号召,拿出家中的粮食与钱财,支援边疆守军与受灾百姓。年轻书生们奔走相告,宣传大秦的危机,呼吁民众团结起来。
匈奴王庭之中,气氛凝重而又压抑。大帐内,牛油灯火摇曳不定,映照着众人阴晴不定的脸庞。冒顿单于端坐在虎皮王座之上,他身形魁梧,肌肉贲张,犹如一座巍峨的小山。满脸的络腮胡须如同钢针般根根直立,一双豹眼在火光下闪烁着凶狠与狡黠的光芒。
侍从匆匆入内,单膝跪地,将大秦的变故详尽禀报,不敢有丝毫遗漏。冒顿单于听闻,猛地拍案而起,那力道之大,震得案几上的酒盏都跳了起来。他怒声吼道:“胡亥那个小王八蛋,侥幸登上皇帝宝座,便如此肆意妄为,全然不顾大秦之根基。往昔那如日中天、威震四方的大秦,如今竟被他折腾得大伤元气。此等天赐良机,分明是我大匈奴崛起之时!”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在大帐内嗡嗡作响,震得众人耳鼓生疼。
说罢,冒顿单于霍然起身,虎目横扫全场,高声喝道:“来人,升帐议事!”其气势犹如汹涌的潮水,瞬间席卷整个王庭。
待众将领齐聚大帐,冒顿单于阔步走到帐中地图前,大手一挥,指向东胡与月氏的方位,沉声道:“诸位,东胡和月氏乃大秦之联盟。若我匈奴欲彻底击垮大秦,必先攻灭此二国。东胡虽兵强马壮,然其首领刚愎自用,月氏亦有可乘之隙。只要我匈奴铁骑奋勇向前,定能冲破其防线,届时,大秦便如无牙之虎,任我宰割!”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强烈的自信与贪婪,仿佛已经看到了匈奴称霸草原的辉煌景象。众将领见状,纷纷跪地,齐声高呼:“单于英明,我等愿为单于效死,踏平东胡与月氏,再取大秦!”那呐喊声在王庭上空回荡,久久不绝,似是吹响了匈奴征战的号角。
帐内的气氛瞬间被点燃,众将领们一个个热血沸腾,眼神中满是对战争与掠夺的渴望。冒顿单于看着麾下这群勇猛无畏的将士,满意地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笑容。
“传令下去,即刻整军备战!先遣精锐斥候,秘密潜入东胡与月氏境内,探查其兵力部署、城防虚实以及粮草储备。”冒顿单于的声音低沉而威严,每一个字都如同军令,不容置疑。
“遵命,单于!”将领们轰然领命,鱼贯而出,各自奔赴自己的营地,王庭内顿时响起一片嘈杂的脚步声、马蹄声和盔甲碰撞声,仿佛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在东胡边境,匈奴的斥候们如幽灵般穿梭在山林与草原之间。为首的斥候名叫巴特尔,他身形矫健,目光敏锐如鹰隼,身着黑色皮甲,在夜色的掩护下几乎与环境融为一体。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东胡的一个重要关隘,只见城墙上东胡的士兵来回巡逻,灯火通明。巴特尔眯起眼睛,仔细观察着守军的换岗规律和防御设施,心中暗自盘算着。
与此同时,在月氏的草原上,另一队匈奴斥候也在悄然行动。他们利用草丛和洼地作为掩护,匍匐前进,逐渐接近月氏的一个部落营地。这个营地是月氏的一个重要补给点,帐篷林立,牛羊成群。匈奴斥候队长哈日勒低声对队员们说:“大家小心,不要打草惊蛇,摸清这里的情况后,我们立刻回报单于。”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