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同样没什么好多说的,堂堂李家嫡女,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多带点随从护卫保障安全很合理。
是以杨小福虽然没进城池,但之前跟随他潜入历城县,与他一起攻打过城门的人里,却有人跟着去了,这些人对聚拢游侠、袭击城门、里应外合这种事有实际经验,做起事来不能不顺手。
因为自己的身份,李清菡属于妥妥的特权阶层,在城里享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自由。
她带进去的那些人,得以顺利联络游侠,并通过贿赂、收买等手段,跟守城将士打好关系,保证了与城外的消息畅通。
至于跟李家有关系,能放李清菡进城的人,很可能知道李清菡跟杨家的底细,在杨宁已经起兵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放李清菡进城,就不怕对方跟对方里应外合夺取城池这种问题,就显得很多余了。
说到底,杨宁起兵的旗帜是抗胡,正在做的事是对付泰山贼,还没跟曹嶷闹起来,李清菡跟杨家有纠葛又怎么了?
只要杨宁没有兵临城下,表现出对郡城的图谋心思,李家的亲朋故旧便不可能让李蒹葭在城外等死。
退一步说,纵然杨宁到了郡城前,李家的亲朋故交也不会对李清菡怎么样,大家都是地方势力,低头不见抬头见,利益相通,有什么理由在曹嶷没有命令的情况下,为了曹嶷得罪李家?
乱世当头,明面上的青州之主是会变的,今天姓曹明显可能就姓李,而地方上的大族却不会更改,但凡有可能,大家就不会为了曹嶷结怨“自己人”。
总而言之,李清菡跟她带进去的人,顺利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当杨小福依照杨家传递消息的特定信号,跟城里的人取得了联络,后面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
对杨宁而言,这个计划真正需要他抉择的地方,其实在事前:
要不要让李清菡冒险,能不能信任对方的能力。
前世他是身负血海深仇,一心抗胡的沙场名将,重生后满脑子都是军政大计,根本没去如何关注李清菡,更缺乏跟女人共谋大事的经验,本能地抗拒让女人承担大任。
最终促使他拿定主意的,是李清菡的个人态度与非常局势。
李清菡只用一句极为简单的话便说服了杨宁:巾帼不让须眉。
想到李清菡在跟范家购买军械的事上的表现,杨宁接受了这个说法。
局势所迫就很简单了,除了李清菡,杨宁找不到别的人来做这件事,而且他不能拖延时日,坐视失去早早得到郡城的机会。
李清菡之外,还应该夸奖一下的人物,那无疑就是杨小福。
虽说李清菡带去的人,每日固定要跟外面沟通消息,以确保所谋之事能正常进行,杨小福作为自己人找到这个渠道不难,但相应环节还是有些讲究的。
首先,杨小福是早早与郡城取得了联系,而不是在王士诚决定进攻郡城后才临时为之,毕竟那时候他身边就跟着王士诚的人了,如果事先没有准备,很可能在那些人面前露馅。
时间有多早?
杨小福在抵达郡城外的当日夜就联络了城里。
其次,张明成一到,杨小福当晚立即派人找到他,双方及时建立起消息沟通渠道。
这很重要。
因为这个缘故,杨宁才能一到此地就了解到泰山贼内部的各种情况,并在综合各种情报的基础上,及时做出让杨小福推动泰山贼进攻郡城的决策。
杨宁能做出这样的决策,有很多原因。
比如说正常进攻东平陵的难度客观存在,又比如说强夺东平陵吃相难看,无法收获城内之人的好感。
而进城剿贼,拯救万民于水火,一下子就能收获大家的拥戴,有利于他迅速在郡城站稳脚跟,对抗曹嶷的大军。
还比如说,泰山贼被他逼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杨小福告诉他张春是个颇有智计的聪明人,引诱、推动泰山贼进攻郡城具备可行性。
所以,当王士诚想要用攻占东平陵的方式跳出两难之境,而又找不到迅速得手的办法时,杨小福这个“柳统领”及时站了出来。
即便当时张春不提出这个建议,杨小福私下里也会引导王士诚做出这个选择,只要他说出自己在郡城有“游侠”人脉即可。
因为杨小福的人趁着夜色往来联络,杨宁才能准确知道王士诚派了多少人断后,准备在哪里伏击他,又因为这些人躲起来观察了孙贵的进退路线,杨宁方能避过各种障碍。
倘若是军纪严明的正规军,杨小福的人肯定没法随意进出军营,给杨宁传递什么消息,又监视孙贵的一举一动。
但泰山贼只是一群贼寇,且一路裹胁、收拢了太多人手,营地不可避免乱糟糟的,没有执行严格军纪的基础,这就给了杨小福施展手段的机会。
带领兴复军冲进城门洞的那一刻,目光坚定的杨宁心潮起伏。
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人才是最重要的条件,寻常时候或许看不出来,但到了关键时刻区别立即显现,若无李清菡与杨小福,他哪能如此顺利进入东平陵?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