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朱棣吩咐人赶紧抄录,他看着天幕中那个高卢国的戴,目光炯炯。
看来后来的一站二站,作战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是因为武器吗。
这是世界之战,他无法去改变天幕中已经发生的过去,也不知道中原在一战中是何光景,但这回,大明得幸遇此机缘,中原的不仅要牢记未来教训,也要警惕异邦之教训!
闪电战这个词,朱棣一听就明白了。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就记载过:“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后世的闪电战,差不多也是这个道理吧,无非就是速度、奇袭和集中。
虽然兵器不同,但道理都是共通的。中原几千年来,无数的征战,相似的打法他脑中瞬间都能闪过无数。
商末的牧野之战,项羽彭城之战,霍去病匈奴之战,司马懿平灭孟达,李靖灭东突厥之战……
这不都类似后人所谓的“闪电战”?
不过,毕竟时代不同,朱棣还是很认真的,对于战争,他从不小看。
高卢国的旧朝廷估计是快走到头了,天幕介绍的这个戴,莫约就是高卢新朝廷的引领人罢。
想想此人的经历,参战,被俘,越狱,复盘,甚至研究的作战方法还得到了敌国的重视……
他想到大明未来的土木堡,颇有些咬牙切齿。
朱祁镇那个王八羔子,要是有人家这份坚韧聪明劲,大明何愁不兴啊!!!
真是苦了祁钰那孩子,也苦了大明!
——————
【直到汉斯吞了波澜,就要入侵高卢国时,戴才稍受重视。
此时的戴,知道失败早已注定,但他还是硬着头皮顶了上去。
“战争虽然是毁灭性的,但军人总要拿出军人的气概来。”
在当时,他手下的君队是少数的能够抵抗汉斯国的,甚至硬生生刺入了敌方战线14公里。
但高卢国,仍然节节败退。
局部的一点成功挽救不了全局的失败。
大厦将倾之际,戴升任准将,被调回巴梨。
他发现正府已经笼罩在一股绝望的失败主义情绪下。他询问总司令:“敌军渡过马?河后,我们如何应对?”
“……那就完了。”
戴高乐被这句话惊呆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
“全世界完了???”
“发兰栖完了???!!!”
他在提醒总司令,就算本土沦陷了,他们还有直民地,而且嘤国也还没有沦陷。
总司令只是绝望的笑了笑。
“当我们被打败之后,嘤国人用不着一个礼拜就会和汉斯和谈。”
紧接着,竟然谈起了他们投降后,汉斯家会不会留给他们足够的君队来维持秩序……】
(《一个礼拜》)
(丘佶尔:你在教我做事?)
(以己度人)
(一站嘤吃相太难看,发把嘤看透了,就消极了)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看着自己的队友一个一个送,确实挺绝望的)
(此刻,他就是拿破仑)
(他是发国岳飞啊他)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戴:这么快就摆烂了?)
(赵构:这个我熟)
——————
宋,辛弃疾看着天幕,颇有些期待。
天幕说这是高卢的英雄,那么他必定是挽救了高卢。
他是如何做的呢,朝廷已经失了战意,仅凭戴一人的意气,他是如何挽回这“将倾之厦”的呢。
甚至那高卢朝廷都已经开始思考投降之后的事了。
想起后人拿宋高宗与岳武穆做比,辛弃疾就更想听一听这个故事了。
岳飞离世时,他还是个2岁的孩童,生活在金占区。20年后,22岁的辛弃疾回到了南宋,也正是那一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后来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同为主战者,辛弃疾对于岳飞当然是敬仰的。
可岳飞在南宋,实在是一个敏感人物。他先是被先帝以谋反的罪行处死,几十年后又被另一个皇帝平反,追封为鄂王。所以当时官员怕惹上麻烦,都不敢轻易提起这个人。
辛弃疾自己身份也敏感,言行尽量谨慎。
不过,他和岳飞的孙子岳珂可是忘年交呢。
《桯史》记,辛弃疾摆酒宴请宾客,宴会上,辛弃疾吟诵了自己的《贺新郎》和《永遇乐》,请在座的人点评。
辛弃疾对自己的这两首词非常得意,甚至每次听到歌女演唱到其中警句,总是开心地拍着自己的大腿,拊髀自笑。
他还很喜欢听别人的评价。但是大多数人要么辞谢,要么不疼不痒地说上几句不着四六的话。
只有年少的岳珂,毫不客气的提意见。
“前篇豪视一世,独首尾两腔,警语差相似;新作微觉用事多耳。”
他认为辛弃疾第一首前后有重复之意,第二首用典太多了。
辛弃疾不怒反喜,非常认可他的意见。他接受了岳珂的点评,把这两首词改了几十稿。
……也不知道今天我们读到的,是不是岳珂提意见之后的最终版。
提起岳飞,谁不是怅惘痛惜呢。
辛弃疾叹了一口气。大宋曾经也是这样失了战意啊,所幸天幕出现,如今的朝廷,又开始燃起些许斗志,让辛弃疾心中宽待不少。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