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泰安之所以同谢文东说出这样一番话,因为他突然间想起来这位大饼子脸的家伙究竟是谁了。

谢文东,是东北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此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毁誉参半,他原本是辽宁人,因为家族生意失败导致破产,从而导致他恶向胆边生,绑架了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勒索到了一大笔钱财,也不敢继续在当地生活了,就拖家带口的拉着一族人跑到依兰这个地方。

话说当时的依兰地广人稀,还处于没有大批开垦的时代,放眼望去平原无尽,沃野千里,有钱又有人力,谢文东带领家族在这土龙山很是下死力气垦荒,经过几年打拼,愣是拾掇出几十晌好地,后来又陆续吸引不少逃荒落难之人在此扎根,很快就形成了百十户人家的大村落,谢文东实力最大,自然就成了这里说一不二的领头人。

买卖做大了自然有人惦记,胡子光顾这里好几次,谢文东吃了一次亏后就学精了,他发动村民高筑城墙,深挖护城河,将村子维护得严严实实,同时还花大价钱去依兰县城搭关系,从保安团买了不少退役的步枪,其中光那挺机枪,就足足花了他三条小黄鱼。

对钱财,谢文东看得并不重,他觉得只有自己实力硬了,能让村子平安,钱早晚都能再挣回来,因为他如此维护乡邻,自然也得到大家的拥戴,虽然没有官方任命,实际上他已经在履行保长一职了。

这些都还只是谢文东成名之前的作为,真正让他名噪一时,响誉大江南北的事情还要属“土龙山暴动”。

32年日本人全面侵占东北三省后,谢文东的土龙山也难逃此劫,他以及他治下乡民的土地全部被日本开拓团强行霸占,他们美好的生活瞬间希望全无,从自给自足的财主一下变成仰人鼻息的二等公民,难以咽下这口气谢文东振臂一呼,纠集了附近两三千民众,发动了一场针对日本人的暴动事件,光是日本军官就一下干掉了十几名,杀死移民过来的日本人更是不少,他策划的这一次暴动,史称“土龙山暴动”,一时间全国皆知,谢文东至此在民国的历史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不惜散尽家财组建抗日队伍,从一个土财主摇身一变成为抗日死硬分子,又在之后加入共产党,从抗日分子变成抗联第八军军长,他的队伍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谢文东能坚持不懈的进行到底,他的命运或许又会是另外一番境地,可惜,在残酷的环境下,在部队和家族遭到日本人重创之后,他还是没挺住,最终向日本侵略者俯首称臣,做起了可耻的汉奸。

日本人投降后,国共为了在东北争取力量,向所有绺子都递出过橄榄枝,因为考虑到东北抗日斗争的残酷性确实要远胜于关内,共产党对谢文东这样曾经变节过的人也宽宏大量,承诺既往不咎,欢迎他再次归队,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立功赎罪。

不过在这个关键节点上,谢文东却做出了致命的错误选择,他拒绝了共产党的好意,却转身投入国民党的阵营,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东北解放后,谢文东领着部队窜进崇山峻岭拉起绺子,再次做起了胡子的买卖,解放军全面剿匪的时候,很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将他这支绺子剿灭,而谢文东的人头,据说曾经在合江省(日伪时期,东北重新划分城市地区,光黑龙江就有六个省,滨江,龙江,黑河,北安,东满,三江。其中三江省就是后来的合江省,四五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把三江省改名合江省。)好几个县城悬首示众。

所以说谢文东对这一地区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周泰安对这个人物原本也不了解,只不过自打他看过一部网路小说后,对里面主人公和土匪重名那一段特好奇,于是上百度特别搜了一下,谢文东的事迹这才熟知。

至于我说的那部网络小说,或许很多老书虫都能知道,作者本人也看过,十几年前的事情了,谁写的记不清了,不过书名记得很牢,好像叫《黑道学生》吧?记得那本书还出版过实体读物,很厚重的一大本,里面的主人公就是谢文东。

开始的时候周泰安并没在意,也没往这方面联想,不过马占山真的赠枪后,他脑袋里忽悠一下就想到了那部小说,又从小说联系到自己在百度上所见资料,立刻就对上了这个人物。

他之所以说出那么一番奇怪的话,有两个意思,第一就是敲打谢文东,我们对你是知根知底儿的,你小子可别拿我们当傻子糊弄,第二点就是警告的意思了,今后的局面太复杂,你一定要站稳脚跟,别走错了路。

此时日本人还没发难,周泰安尽管知道这个谢文东日后会当叛徒,会与人民为敌,可眼下一切都没发生,他总不能一枪把人家毙了吧?

有些时候,不是人想变,而是环境逼迫着人去改变,身不由己这话不是没道理的,就好像一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一辈子没干过坏事,可是如果沦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难保不会去抢小孩子手里拿的馒头。

东北的抗日环境远比想象中的恶劣,杨靖宇,赵尚志那样的高度,并不是每一个抗联人都能达到,提着脑袋敢于反抗侵略者的人都不怕死,可是他们怕饿,怕冷,怕失去希望,当这三样东西累积到一定程度,人大多会崩溃,十四年抗日斗争,有多少黑土地上的汉子不是死在同鬼子的肉搏,死于鬼子的枪炮?饿死,冻死,病死的何其之多,恐怕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来说话了。

有官方数据统计,从一九三一年到一六三六年这段时间,东北何地共有三十万左右勇士参与抗日斗争,这其中的编制队伍品种繁多,有义勇军,山林队,暴动的乡民,山头的绺子,还有不肯撤退的原东北军,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对日本侵略者进行袭扰,打击,牵制了数量颇巨的日军兵力,然而,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因为这些队伍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部署,势同散沙一盘,最后被日本人各个击破,到三六年,只有三四万人侥幸生存下来,共产党高瞻远瞩,在这个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相继派出很多党员干部进入东北,对这些剩余的抗日武装重新归拢统筹,这才没有过早的被日军连根拔起。

气候环境,加上日本人实行的千里无人区,本就地广人稀的黑龙江,更是萧条得难觅烟火,这样的环境下,这三四万人最终坚持战斗到三九年,仅存两千人不到了,此时日本人基本完成了对黑龙江的全面把控,这两千不到的抗联武装就再也难以生存下去,只好被迫越过劫江,向苏联转移,至此,东北的正面战场抗日力量彻底消失。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