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将崔可显不敢大意,急忙派人给位于胶州的库尔瞻报告明军的动向,请求库尔瞻派兵支援。
廖自忠按照既定的战略,将清兵的传令兵放走,命令各部严密封锁消息,静静地等待清军援兵的到来。
而张鹿安的幕僚阎尔梅又趁机提出来自己的见解:
“大帅,虽然我们已经运动到敌后,但是整体上来说,仍然无法改变敌强我弱的格局,我们前期顺利只是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如果清军不顾一切地全力向后进攻,那么我方的胜算还是不大。
属下因此建议,我们应该派人向山东各地、甚至南直隶北面一带,广发英雄帖,号召大家都起来抵抗清政府的暴政,然后把我们就在琅琊台的消息给散播出去……”
张鹿安不住地点头表示认可,阎尔梅的意见非常贴地气,就是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运动,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
“广泛发动老百姓我是明白的,为何还要将我们在琅琊台的消息公之于众呢?那样的话清军岂不是能够猜到我们的军队的大概部署情况?”
“大帅,那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战争时期,人口就是最重要的资源,眼下清廷在北直隶和山东各地大肆地圈地,使得各地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我们如果竖起‘仁义’的大旗,到时候会有海量的老百姓,向我们涌来的。”
张鹿安虽然对阎尔梅的想法并不是完全认可,但还是按照阎尔梅的意见,让随军文书制作了数千份《靖北侯告山东、南直同胞书》,号召广大的老百姓起来抗争,或者向自己靠拢。
只是明军的这个政策,很快就出现了巨大的副作用,得到消息的大量山东东南州县和南直隶海州一带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向着琅琊台方向走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琅琊台一带就至少涌入了至少十万老百姓。
琅琊留守张应举害怕里面掺杂了清军的奸细,并且明军自己的粮饷也无法支应这么多人的需求。
张应举不得不向张鹿安进行了汇报,请求给予指示意见。
张应举的来信令张鹿安感到十分的烦恼:
“这可真是幸福的烦恼啊,正在大战中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