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色刚亮
张鹿安便以索忠信和孟大勇为前锋,各自率领所部人马乘坐小船,分别从琅琊台的西南角娃娃石和正北面的龙王溜一带抢滩登陆。
清军负责守卫琅琊台附近地带的将领,为投靠清廷的李际遇部将于大忠和于大义兄弟,其中于大忠率领两千人驻扎在琅琊台西北十里外的琅琊城;
于大义则是率领一千人驻扎在琅琊台上。
只是因为于氏兄弟觉得自己身在二线,出身于河南的他们,对于海防的认知压根不足,觉得自己高枕无忧,防备措施比较松弛。
当于大义在宿醉之中被部下叫醒,迷迷糊糊地来到高台之上向东面望去,但见广袤无垠的海面上停泊有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各式各样的船只,吓的于大义直接瘫软在地。
“怎么办啊?主子?”
旁边的清军军官着急地询问于大义。
于大义连忙语无伦次地说道:
“快,快发信号,请求增援!”
“信号早就发出了,只是明军他们已经登陆了……”
于大义顺着部下指引的方向看去,但见无数的明军旗帜,已经在一员猛将的率领下,直接朝着琅琊台西面的通道向北方插去,很明显是想堵住于大义所部的后路。
不仅如此,随着越来越多的明军下船,张鹿安抽调了各协的骑兵集合起来,让仇有光率领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第九和第十骑兵营,在岸边快速汇聚以后,在仇有光的率领下,犹如狂风暴雨一般乌压压地向着西北方向的琅琊城扑去。
而琅琊城中的于大忠虽然对待百姓非常残暴,但是对于自己的亲弟弟于大义还是非常爱护的,听闻于大义的求救信号,于大忠当即留下副将五百人在城内守护,自己点起部下一千五百人,就向琅琊台方向增援而来。
行至半路之中,正好与势如疾火的明军大队骑兵相遇。
仇有光压根不愿搭话,直接一马当先冲入到匆忙列阵的清军阵营之中,只是一个冲锋就将清军阵型分割成两半,明军随后按营为单位,分别对清军分割包围,再肆意地砍杀,打的于大忠压根就没有还手余地。
于大忠此时再也顾不上自己的亲弟弟,连忙带着数十名骑兵骑着快马,夺路向琅琊城逃去。
只是令于大忠大跌眼镜的是,等到他来到琅琊城下,城门楼上挂着的分明是自己留下的副将的脑袋,城头已经变换了明军的旗帜,为首一人正是孟大勇,孟大勇大声地讥讽道:
“于大将军,鄙人趁着你离开的时候,已经快速地袭占了此地,你的人好不禁打啊。”
于大忠气的直跺脚,便想要继续向西北方向逃跑,但是为时已晚,明军骑兵将领彭心见已经率领本部人马堵住了于大忠的唯一退路。
彭心见厉声大叫道:
“快快下马就擒,否则就别怪彭某不客气!”
于大忠在无奈之下,只得放下武器,向明军投降。
仇有光命令彭心见押着于大忠去见张鹿安,已经登陆的张鹿安立刻就派人将于大忠给送到了琅琊台下。
琅琊台上的于大义看到山下呼唤的哥哥于大忠都已经投降明军,那自己还拼个什么劲?
于大义直接下令所部人马全部放下武器,向明军正式投降。
张鹿安命令于大义将所部人马撤出琅琊台,然后命令善于防守的将领张应举为琅琊留守,率领所部人马并被俘虏的清兵两千人,负责琅琊台的防守。
张应举得令后,立刻就组织清兵俘虏干起了苦工,让他们琅琊台北面三里外的季家岭到龙王溜一线挖掘了三道长达十里的壕沟,外加两道垣墙,提前了做好了防御准备。
张鹿安对于张应举的做法非常满意,命令水师将军用物资卸下,并且留下三千名水手暂时上岸,听从张应举的调遣,对琅琊台一带进行防御工事的加固。
张鹿安将于氏兄弟带在身边,命令孟大勇率领本部人马驻扎在琅琊城,作为琅琊台的前哨的预警阵地。
张鹿安为了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不敢有任何停留,以仇有光率领的骑兵队为先锋,穿着清兵的衣服、打着清军的战旗,马不停蹄地向着百里外的诸城杀去。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