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
宋应星缓缓念了一首诗,这首诗仿佛有千斤之重,让他神色异常的严肃。
他额头微微跳动的青筋显示出了他内心的忧愁。
众人也是浑身一震,眼中的期待变成了凝重。
大涝之后必有大疫,大旱之时必有蝗灾,这几乎已经成了定局。
干旱使得土壤变得结实,为蝗虫提供了产卵的环境,有利于蝗虫的繁殖和生长。
蝗虫是群居性的,繁殖能力强,食性广泛,能够吃多种植物,这些特性给了蝗虫快速产卵的机会及族群扩大的机会。
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足可见蝗虫的极强繁殖能力。
蝗虫所过之处,遮天蔽日,寸草不生,连牛马的皮毛都能被啃食一空。
一天能飞行两三百里都是可以的,而且飞行高度很高,捕捉极其困难。
若是发生大规模蝗灾,那么集合陕西全力打造出来的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的农作物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就被啃食一空,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那对整个陕西的百姓的士气都是极大的打击。
崇祯也是眉头皱了起来,刚解决了缺水的问题又搞来一个蝗虫的问题,而且蝗虫比缺水更难搞。
如果不人为南水北调再造汉中和关中等平原,都是大旱,蝗虫还不一定会出现,因为太干了,蝗虫也存活不了。
可问题是现在要南水北调的灌溉,如此就会出现干涸半干涸的湖泊、滩涂等地,这种环境最容易滋生蝗虫。
这就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要引水灌溉就会极大提高蝗虫出现的危险。
如果降低蝗虫出现的危险,那就不能引水再造平原江南,不灌溉哪来的粮食,没有粮食怎么缓解旱灾的缺粮?
见众人神色忧愁,崇祯看向宋应星:“宋爱卿,你看过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初稿了吗?朕记得徐爱卿在这本书上讲了蝗虫的出现和防治方法了吧!”
“陛下圣明!”
宋应星点了点头:“徐院长在书上记载了蝗灾出现的征兆,一是天气问题,诸如大风、高温、低湿、少雨等易于蝗虫繁殖的天气;
二是土壤标志,诸如土壤硬结、表土干裂等迹象;
三是植物标志,诸如作物叶片被咬伤、出现黄斑、脱皮、枯萎等现象。因为蝗虫是独行的,一旦出现成群结队的时候,蝗灾基本就来了。
同时也记载了蝗虫防治的防范,诸如用深挖暴晒耕地杀死虫卵、堑坎掩埋法、浓烟驱赶、草木灰洒落作物叶面、种植蝗虫不喜欢的豆类和麻类作物、生物相克的鸭子啄食、焚烧嘉草和莽草及牡菊艾草等蒸熏以及人为捕捉,”
说到这里,宋应星微微沉顿了几息:“方法虽然很多,但最常用就是三条,挖除虫卵、扑打蝗虫、引火烧蝗。
挖除虫卵这是防患未然,将蝗灾扼杀在萌芽之中,此法起源于宋孝宗时期,到了我大明一朝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徐院长在书中说;种可传生,一石可至千石,故冬月掘除,尤为急务,且农力方闲,可以从容搜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