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次翁,出身于齐州历城。
我小时候在一次阴差阳错下,进入太学学习。
但因家境贫寒,只能常常借别人房舍透出的灯光读书,吃、住、学习皆靠只能他人接济。
为此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知恩图报,曾经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将来都必须要给予厚报。
后来我终于学有所成,开始参加考试,仅仅只有二十出头的我,便考了一个极好的成绩。
朝廷授我恩州司理参军,而后又先后担任婺州教授、辟雍博士,出知道州等。
后来北方开始打仗,地方州县需要多加税钱。
我便取属邑丁籍,根据百姓家资多少定所输之钱,定期交纳,如此便能轻松凑足所需税钱。
但我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于是没过多久后,我便被朝廷下旨调走了,当了一个广西转运判官。
在后来,我得到了官家的召见,但官家似乎不太喜欢我,还要让我去处州当知州。
那个地方离家太远了,我不愿意去,便请了一个闲职,归居于婺州。
我在这婺州一待,就待了十几二十年。
坦白说,在这里的日子还算是不错,没事教书育人聚徒授业,以回报当初帮助过我的那些人,人不在的便帮助其后代,总之每一份情都不会少,我全都记得。
不过这朝廷也不知怎么搞的,金人南下,造成靖康大耻。
但仅仅只是一个教书的我,对此又能做些什么呢,也就只能摇头叹气罢了。
正当我以为我下半辈子,都只会在这个地方待着的时候,在绍兴五年,时任湖南安抚使的吕颐浩推举我为参谋官。
这是我第二次为官,但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干多久便再一次职仕了。
因为吕颐浩他太过于直率、太过于强势,待在他身旁我很难受。
正当我以为我下半辈子,真正只会待在这乡野之间的时候,突然又有机会来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邻居,他名叫苏籀,而这苏籀还有一好友,名叫秦某,这个秦某还是当朝宰相。
经过苏籀的介绍,我认识了秦某。
在一番简单交谈之后,我发现,这才是我王次翁知道追随的人。
而我也明显感觉到,这秦某也同样如此看待与我,于是我再一次入朝为官。
这一年,我已经五十多岁了。
因为有秦某的扶持,我的升官速度很快,从吏部员外郎,迁秘书少监,授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而后又到工部侍郎。
等到绍兴九年的时候,秦某力推我为御史中丞,至此总揽一部,在这期间仅仅只过了三年,仅仅三年时间便走到了别人一辈子都走不到的位子。
我也从来没想到,我竟然有朝一日还能坐到这个位子上。
但天有不测风云,后来金人破坏盟约,大举攻宋。
力主议和的秦某,自然是引得朝议皆怨。
所有人都知道,秦某算是完了,去职也是早晚的事情了,这宰相之位也快没了,故而所有众臣也都离得远远的。
但我不一样,我王次翁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这是我从很小时候就明白的道理。
秦某在这几年来不断提拔于我,我怎能就此而去。
在这朝堂之上,就算只有我独自一人,也要为秦某出言开脱,后来虽然没怎么改变结果,但我问心无愧。
再后来张浚、赵鼎先后为相,那没说的,弹劾就完事了,在我看来,这个位子除了秦某来坐以外,就没有其他人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