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二,小厮苏旭一大早将马喂饱便等在苏府门外,临走前看了看女儿苏思淼还在熟睡,不舍的看了一会儿乖女儿赶忙起床洗漱。

苏淮瑾匆匆忙忙换上朝服,临走前都来不及吃早餐,温氏一大早就起来准备,临走前匆忙喝了口粥就走了。

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五点到七点之间,大臣一般在寅时等候,即三点到五点,因此很早就得出发进宫复命。

苏淮瑾两个月探亲假匆匆忙忙结束,不得不被迫起那么早,一路上都在打着哈欠,今日上朝非常顺利。

轩辕规定每两天上朝一次,双数上朝,单数不必,取意:好事成双!因此并不用日日上朝。

今日只见那轩辕帝威风凛凛,端坐在龙椅上,气场十足,中年大叔长相帅气,并不像络腮胡大叔那样显老。

之前殿试根本不敢抬头一睹龙颜,今日拜见皇帝行完礼苏淮瑾可以大大方方看一次了,苏淮瑾定睛一看,被皇帝陛下的气势震慑住。

轩辕帝目光如炬,声音威严,凭借着超然的姿态,统御天下万民。贵气凝聚成天,身穿龙袍,威严不可侵犯。

神采奕奕,就像一面旗帜,让人感到十分敬畏。整个人大气磅礴,身材威武,光鲜亮丽,散发出无尽的荣光。

被安排到翰林院任修撰一职,从六品,主要职责为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

翰林一职原本是一个类似供养各类有专长的人员的机构,“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练、僧道、医卜、书奕”。

轩辕崇明四十年,又加入修史的功能,职掌制诰,备顾问。翰林们虽然是天子私人,极尽荣宠,但其实与朝政并无多大关联。

到了轩辕崇明五十年时,先帝诛杀胡韦庸,废除相权,天下政令皆出于皇帝一人之手。

可天下事务林林总总,先帝即使是铁人,一天有四十八小时也忙不过来,最终也只能认怂。

“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在轩辕崇明五十五年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来帮忙处理政事,其中8个殿阁大学士有一半出身于翰林。

先帝勤政,政务大多还是由他亲自裁决,殿阁大学士们所起的作用不大。后来先帝又偷了个小懒,首创内阁制。

“开内阁于东阁门内”,选取解缙、杨士奇、杨荣等七人“入直文渊阁”这七人虽然参与机密要事的裁决,但职位上并没有变动。

“内阁止设翰林学士及讲读、编修等官,备顾问而已”,仍属于翰林官,类似于天子近侍。

到后来,内阁的权力一步步扩大,票拟批答成为内阁的专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无宰相之名,却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内阁原本是天子的近侍机构,到后来变成了处理国家政事的行政机构,内阁首辅成为了事实上的百官之首。其他内阁大学士地位也水涨船高,拥有不下于各部尚书的地位和权力。

内阁大学士这么吃香,但要抢到一个入阁名额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首先内阁大学士大多出身于翰林院。

“统计轩辕崇明一代宰辅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如,先帝最早选用的7位大学士中,有三位不在翰林院任职,改翰林院后方可入职,到后面翰林方能入阁更是成为定规。

其次翰林入阁要经过廷推。内阁创立之初,内阁大学士由皇帝亲自点选,但随着内阁权力的扩大,大学士的选拔制度也发生了改革,大臣们为了制衡皇帝的权力,开始了阁臣的廷推制度。

廷推就是由六部九卿和科道官员推举,再由皇帝选用,这种入阁的方式事实上分了皇帝的权力,皇帝虽然不愿意,也只能默认廷推是主要方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