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增加赋税,一向是东方瑾琮不愿意的。

祝笙看出东方瑾琮心中所想,又给他献了一个妙计。

她从满歌那知道,昔日先帝曾亲自给善学堂捐银钱。

如今,东方瑾琮不妨效仿先帝,不过,不是暗中捐,而是大张旗鼓地捐。

再写圣旨,若有人捐的银钱可以建起一个善学堂,那善学堂将以他的名字命名,东方瑾琮再亲写牌匾“有功之人”给他。

此计一出,东方瑾琮直呼“甚妙”。

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自然很多人愿意去做。

且嘉佑国这样大,官员这样多,虽说从前先帝曾经处理过一批人,可想必其中贪官污吏还是有的。

此计,说不准还能抓出一些贪官污吏,以充实国库。

何况,嘉佑国夜市繁华至此,商人渐渐发家致富,也致力于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定然也会踊跃参与其中。

当夜,他回启元殿后,就立马招了安王裕王,和殿阁大学士进宫。

因而,此时,东方瑾琮看着底下吵得不可开交的大臣,沉稳开口,“好了。”

大臣们一时安静下来。

东方瑾琮站起来,“李允,为朕拟旨。”

东方瑾琮的大太监李允立马跪在一旁的矮桌上,准备好东西,执起笔。

东方瑾琮背着手,将祝笙的计谋整理后说出。

第一道圣旨是善学堂之事,向嘉佑国全国提议捐赠之事,无论谁,无论银钱多少,只要捐赠就刻碑留名,流传百世。

若有人捐赠的银钱足以建起一座善学堂,那那座善学堂,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且给他亲赐牌匾“有功之人”。

第二道圣旨是嘉佑国孩子学习之事。善学堂建成之日,嘉佑国六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百姓,无论男女,必须入离家最近的学堂学习,春耕秋收各休息两月,笔墨纸砚及书本由朝廷提供,若有违者,其家人五代以内不得科考。

第三道圣旨,是命六部与各地之间合作,记好捐钱之人的名字,将善学堂在一年之内建起来。

第四道圣旨,务农者赋税再减一成。

第五道圣旨,修缮官道,加大各地贸易往来。

圣旨一出,底下大臣面面相觑。

殿阁大学士几乎是老泪纵横。

他五体投地地跪下,高呼,“皇上圣明!”

“有此圣旨,嘉佑国复还鼎盛之时,指日可待!”

安王和裕王也紧随其后跪下,“皇上圣明!”

有他们打头,其余摇摆不定地人也跟着跪下,高呼圣明。

如此一来,剩余的不认同的人也只能忿忿跪下。

他们不认同的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不过是对不能牢牢抓在手中的人和事情感到害怕罢了。

……

次日,圣旨传遍京城。

又过半月,圣旨传遍嘉佑国。

一时之间,百姓们人人奔走相告,各地庙宇香火不断。

母亲们开始雀跃地缝制着新衣裳新鞋子,做着新书袋。还要做更多的针线活,去换更多的银钱。「①」

父亲们扛起锄头,到地里努力地锄地,盼望着更好的收成。「①」

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往山上去,捡菌子挖野草,将所获的每一枚铜板都认真存下来。「①」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