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隰家为自己准备的礼物,和毛赢的治理初效,姒安问起镇邑的人口组成。
这个时代,三四十岁就是老人。
符合后世定义的老人,贵族家族里,可能有几个,但也不会多。
姒安取户数作为统计数据,而不是具体人口。
除了人口数量变动频繁,不方便统计,另一个目的,是为了确定劳动力数量。
一男一女,两个劳动力,才能组成一户人家。
不管耕种还是打仗,需要青壮的时候,数量至少和户数一样,只会多不会少。
毛赢解答说:“在第一镇邑,有一部分住户,是孩子足够大,能够干活,父母一起带到思齐城,混口饭吃,巫明子先生收的徒弟,官学的学生,都是出自这一小部分;
大多数住户,都是一对国民夫妻组成,没有第三个人,因为在齐国没有住所,也没有家人,无事一身轻,听说可以有自己的房子居住,就留了下来。
他们当中,大部分属于孤身野人,为了能留下,男女之间互相配对,原地成婚,组成一户报名,否则三千户都凑不齐;
下半年,齐国会组织国民在思齐城定居,那时候,有家庭的国民,才会全家搬迁而来。”
姒安已经把思维底线放得足够低了,没想到,底层民众的遭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我还想,在第一镇邑征兵,既然都是两人一户,还是不征了,等他们有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再说吧。”
相比士兵,人口健康发展更加重要。
国民们有了存粮和住所,生存无碍,只需要两年,第一镇邑将会遍地是孩子。
三五年后,人口翻一倍都不是难事。
有婴儿出生,才能算有生机。
现在的第一镇邑,看似人气旺盛,欣欣向荣,实则死气沉沉。
等第一批粮食收获,国民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明年才是人口大爆发的时候。
十五年后,第一镇邑将迎来第一次分裂,形成新的镇邑。
不断循环往复,直到杞国土地不够分配,战争开始!
只要养成人口过剩,就开疆拓土的习惯,摒弃自满和多余土地无用论,这个世界迟早归中夏一族所有。
“现在招兵,确实操之过急了,”毛赢说,“我的计划是,等到第一批粟米收割,新粮种下以后,再宣传保家卫国的观念。那时候,国民有土地、房屋,以及以粮食为标准的希望,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有恒心,才会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练兵才会事半功倍。”
姒安点头说:“还有什么想法,继续说。”
“征兵之前,我会写信给公子,让公子派遣一批军官来第一镇邑练兵,青壮留在镇邑,既可以照顾家庭,为家庭添丁,他们驻扎在自己家门口,保护的是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他们训练会更加刻苦,遇到袭击,他们的战斗欲望也会更加强烈。”
古代攻城,为何如此困难,除了军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城内的国民是在保护自己的家人和财产。
这个信念爆发出来的决心,即便是妇孺,也不可小觑。
“就这么办,”姒安说,“以后的军队编制,百人为一镇,设镇尉一人,副尉两人,所有人都出自一个镇邑,身边都是同乡和一起从小玩到大的伙伴,面对生死时,才不会各自逃散。”
三国时期的丹阳精锐,正是按照这种标准征兵,战斗力和组织度都远超其他普通军队。
刘备麾下的白毦精兵,也是以丹阳兵为根基,组建而成。
得益于镇邑的集中优势,姒安组建类似的军队,比东汉时期的丹阳兵选拔,更加高效便捷。
“三千户征兵百人,太少了。”毛赢说。
这个时代几乎都是全民皆兵,只要战争开启,所有青壮都有上战场的可能。
长平之战,两国能凑齐百万军队,就是因为当时的农民运送粮食上前线,拿上武器,就是士兵。
兵贵在精而不在多,更多是因为统帅能力有限,指挥不了,或者没有充足士兵的借口。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