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这种超轻化迫击炮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二战期间才大行其道的,是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射程空置的五十米只五百米区域火力的。各国都有发展,只不过日本人将其发展成掷弹筒,而其它列强都是轻型迫击炮。

其中最有名的,则是德国人和法国人的五十毫米轻迫。

二战期间德军的这种轻迫,只有十四公斤重,一个炮组两个人就可以带着迫击炮跟随部队快速出击,战斗中随时可以为班排级提供火力支援。

只是德国人的这种轻迫虽然装备部队数量很大,每个步兵排都有一门,可实际上却不是很成功。

主要是德国人的这种轻迫有些过于复杂,炮筒是伸缩式。

在滕毓藻看来,最成功的应该是法国的m37,重量竟然只有三点六公斤。

当然,这种轻迫威力有些小,而且还没投入部队,法国人就投降了。

滕毓藻选择的是法、德两种轻迫的综合体,这也是和德国人联合研制的原因。

给这种轻迫减重,钢材还是需要德国人出力的。

现在直军已经装备了被命名为legrw 04型60毫米迫击炮,重量只有十公斤,德国人还在努力减重,他们的目标是七公斤全重。

只是,滕毓藻已经等不及了,对于这种可以弥补覆盖手榴弹投掷射程和普通迫击炮射程中间空白地带火力的超轻迫击炮,滕毓藻不会再等待下亲。

滕毓藻现在已经提前开始装备04型轻迫,当然如果后续研制成功份量更轻、其它各项技术参数更好的轻迫,滕毓藻还会更换。

“砰砰砰”,山坡上反斜面阵地下面一百多米外的山石后和凹地中,几十声密集的炮弹发射声响了起来,随即山坡山正在推动同伴尸体,开始向下方的反斜面阵地逐渐逼近的日军简易阵地内,就爆发出一团团暗红色的闪光。

这些爆炸声虽然不大,可似乎杀伤效果特别好,尤其是在山坡上爆炸的迫击炮弹,让处于起爆炸点上的日军避无可避,顿时被炸得一片鬼哭狼嚎。

“哒哒哒、轰轰轰”,就在后山正面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远远地从弓长岭两侧方向传来密级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

而且,两侧的枪声和爆炸声的位置移动很快,正在快速向前山方向移动。

两侧突如其来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顿时让从山上冲下来的日军发生严重混乱。

稍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这是他们的对手,由清国人组成的所谓光复军,开始从两侧展开反击了,如果从弓长岭冲下来打的日军继续在这里同反斜面阵地上的光复军对峙,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被对方合围在光秃秃的弓长岭山顶,灭亡是唯一可以预见的结局。

也就在对峙的日军出现慌乱时,已经调整好射击诸元的大量各种口径迫击炮的炮弹,在照明弹的指引下,黑压压的炮弹开始落进山顶冲下来的日军人群中。

冰雹一般劈头盖脸落下来的猛烈密集的炮弹不断在日军人群中爆炸,每一次猛烈的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都会带起一片片、一阵阵横飞的血肉和日军的残肢断臂,刮起腥风血雨。

这样惨烈的境况,终于让山顶冲下来,此刻已经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的日军发生崩溃,由于两侧已经有对方的部队在包抄,后山坡上的日军残部,只能向身后几十米远的山顶棱线逃去。

翻过棱线,再顺着山坡冲下山,就可以冲出对方即将形成的包围圈。

当然,前提是跑得要快。

随着一红一黄两发信号弹升起到空中,反斜面阵地上顿时爆发出一阵震天动地的杀声。

借助照明弹的光芒,可以隐约看到,不只是反斜面阵地上杀出数千名穿着俄式军装的直军官兵,在他们身后的山坡上,还有一队队的官兵从战壕或者隐蔽处冲出来。

所有向山坡上冲杀过去的直军官兵,或者端着上了刺刀的长长的莫辛纳甘步枪,或者端着极为轻便的转盘轻机枪,一边向山顶冲杀,一边向逃向山顶日军的后背扫射。

负责从反斜面阵地和后山掩蔽阵地冲出来的,包括从山腰两侧包抄部队都是第一师的官兵。

而两个独立旅,现在应该已经开始从弓长岭山脚两翼出击,他们的目标是包抄日军第二师团的后路.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