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安送完节礼后,本以为自己的春节事宜处理大抵就要过去了。

可转念一想,他如今可是担着右中允的职,除了先前任鸿胪寺的职务给免了,詹事府中还有一番人情往来。

后来,李宁安才明白,被选为兼任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出色的能力,这只是表示皇上对他的喜爱,皇上或许是还想从李宁安处理事务的表现中看出一些东西。

眼下似乎已经知道了李宁安的水准,听说他去东宫讲学都是皇上特批。

李宁安之前还在纳闷着,汪温已经说出那种狠话了,怎么还容忍自己去东宫讲学呢?原来自己竟然是得到了皇上的庇护。

只是李宁安不明白的是,除了殿试后见过几次皇上,之后只是在大朝会时远远地看到过他,皇上居然如此关照自己。

春节后的几日,李宁安家里仍然有人上门拜访他,这些人都是递了帖子过来,显然与他即将担任二月会试的同考官有关。

他的本经是《诗经》,必然要负责其中一房,眼下会试虽然还未开始,但京中已聚集了不少各地赴考的举子,还有不少官宦人家的子弟将文章递到了李宁安手中。

对于这些帖子及礼金,李宁安一概命人退回,钱财珍宝是万万不敢收受的。

李宁安自己考取进士是通过辛苦努力,前几年会试时,虽然他只专心读书,但也听说京城有些世家子弟贿赂考官的消息。

当时还想这些人真是蠢笨,哪有如此行事的,会试临近贿赂考官真不知是特意为之,还是其他原因。

每年会试都会有这样的传闻,真真假假叫人分不清。

经秦义康笑言才反应过来,官宦人家即使再傻也不会做如此愚蠢的事情。

人性官场用平常思维是看不清的,京中名门之后更是不会认不清这点,送礼是礼节,你可以为了避嫌不收,但他们却不能不送。

倘若你李安和真的收下了,怕是他们才会真的不安。

若是他们有人凭着实学高中,借此再送,总不好不收,关系就是这么处理的。

庆宁七年会试,李宁安占据了一个同考官的名额,除了他之外,还有赵林成、徐启等人。

庆宁四年的进士中,只有李宁安在这科会试中担任同考官。

在十七位同考官中,翰林院占据了九个名额,其余六科和六部各有四人。

因而为何翰林默认入阁,即便此时不少翰林只能在史馆中默默修书,但任一科会试同考官,就可收十数位门生,这便是日后为政的后盾,门生故吏便是这么产生的。

李宁安估摸着赵琪也该上京了,一早就派彭大去通州码头守着。

他经常与赵琪通信,一方面交流文章心得,另一方面讲述自己从官员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见解。

赵琪依然寡言少语,但李宁安读了他附带的文章后,深感内容精彩至极,令人难忘,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根据李宁安的判断,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科会试赵琪多半会高中,毕竟他的学识毋庸置疑,只是运气稍微不太好而已。

在确认日期之后,果然过了几天,赵琪和林瑞一起到了京城。

两人给李宁安带来了不少来自常德府的年货,如果不是彭大前往通州的关系,恐怕他们带这么些东西,下船后应该只能在客栈过夜了。

林瑞自然不是来参加会试的,他为母守孝,再加上近几年温书备考,将将考过院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