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因赵王府总旗王瑜的告密,弑君谋反事件还未开始就结束了。
朱棣怕钦天监王射成妖言惑众,第一个杀了王射成,而后派锦衣卫查抄孟贤、高以正等人,并吩咐锦衣卫不能让孟贤等人死那么快,要审问出其他党羽。
高以正等人被问斩,而高以正的外甥王瑜由于主动揭发得以升任辽海卫千户。
赵王朱高燧并没有被问罪,但被监视起来,太监黄俨也逃过一劫。
七月,朱棣再次筹备北伐鞑靼阿鲁台。
二十二日,朱棣与皇太孙进入锦衣卫大牢探望之前关押的几名大臣,只有李时勉得以释放,并官复原职。
从一间牢房走出来,朱棣屏退了随从,与皇太孙单独走在悠长的廊道里。他有些愤愤道:“朕就不该来问他。”
朱棣来牢里探望夏原吉,原本打算放夏原吉出狱辅助太子监国,结果却又碰了一鼻子灰——夏原吉反对朱棣御驾亲征。一气之下,朱棣只好让夏原吉待在牢里继续反省。
“皇爷爷,孙儿愿随您一同北伐。”皇太孙朱瞻基力挺朱棣。
朱棣很欣赏地打量着皇太孙,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朕知道你的心意,但对付区区一个阿鲁台,朕一个人,足矣!”
“皇爷爷,孙儿真的想跟您一块北伐……”
“瞻基,你留在京师,以便照应你父皇,”朱棣一只手搭在朱瞻基肩膀上,“朕需要你在京中看着你皇叔,有你在,朕才能安心。”
一想到前段时间的那件事,朱瞻基便不再坚持,轻轻点头。他那个三皇叔可不是省油的灯,没有他看着,他父皇能否镇得住,那还真不好说。
“瞻基,你好好呆在京师,”朱棣语重心长道,“等朕平定了阿鲁台,朝廷内外便再无忧患,到时你再替朕担起这天下的重任……”
“皇爷爷,孙儿怎么担得起这重担……”
“那谁担得起?”朱棣盯着朱瞻基,质问道,“是你那软弱的父王,还是你那两个不争气的皇叔?”
朱瞻基被朱棣问住了,愣了好一会儿,指着自己,“您是说……让孙儿我……”
“嗯。”朱棣重重点头。
朱瞻基双眼瞪大,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什么,这个消息太震撼了!
皇帝陛下想要传位的不是太子,而是皇太孙,这谁又能想到呢?
“皇爷爷,这话要是被人听去了,孙儿……”朱瞻基扭头看向监狱廊道四周,却没发现任何人。
“瞻基,你放心,朕会帮你扫除一切障碍。”朱棣语气坚定。
“此处就咱爷孙俩,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朱瞻基想了想,问道:“皇爷爷,我父王……”
“瞻基,你父王身体不好,有朕在,你放心,他不敢有异议。”
“皇爷爷,父王最倚重一人,孙儿担心……”
“是谁?夏原吉吗?”
“不是,是郑海。”
“郑海?”朱棣皱了皱眉眉头,沉思半刻,缓缓道,“他应该回不来了。”
朱瞻基偷偷瞥了一眼皇帝,小心翼翼地问道:“皇爷爷,万一……万一郑海没死……他又回来了,孙儿该如何?”
重重吐出一口浊气,又沉思片刻,朱棣这才认真回答道:“瞻基,若真如此,那你记住一点:乱世重用之,治世必除之。
“此人有道衍之谋略,朕都不敢轻易动他,你切不可鲁莽行事,需计划周全。
“袁珙曾言,此人必亡于海。若有朝一日,他真活着回来了,那你需用计引他出海,再设计除之。”
监狱廊道的尽头,李时勉与一名锦衣卫头领互相对视,两人的眼睛里全是震惊,他们无意中偷听了皇帝与皇太孙的谈话。
待皇帝与皇太孙离开,李时勉看向身旁的锦衣卫佥事:“冯佥事,要不是我拉住你,你现在就是刀下鬼了。你欠我一个人情。”
冯致远嘿嘿笑道:“李大人,咱们可什么都没听到,否则,咱俩……”
李时勉一惊,连忙道:“本官刚出牢房出来,什么都没听到。”
冯致远嘴角一勾,咧嘴笑道:“多谢大人救我一命,我欠大人一个人情,他日大人若有难,我可以……”
“去去去,说什么晦气话,本官可不想再来这里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