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巡抚是只有一个的,若是有什么事情一个巡抚搞不定的话,朝廷便会派遣专门管理某事的官员下去办理。

比如某地叛乱,巡抚搞不定,朝廷便会从兵部再派遣个挂名巡抚去平叛。

这个挂名也很有讲究,比如晋州南部叛乱,便挂晋南巡抚的名,晋州北部叛乱,便挂晋北巡抚的名。

像这样直接挂晋州巡抚的名号,一般来说便是要把之前的晋州巡抚给免除,由新任巡抚全权处理所有事务。

但朝廷又特别下令,让陈所学留任主事。

宣大总督那边情况也比较类似,虽说就官职而言,总督要比巡抚官大,但圣旨已经说明白了,让王崇留任配合调查此事。

也就是说,再调查茶马走私案这件事上,刘凌是有权利命令王崇配合的。

从让二人留任的情况便不难看出,萧帝并没有要动晋州官场的打算。

若真想动,便会直接将二人罢免,而不是让他们继续坐在那个位置上了。

至于第二点,则更加重要。

此次刘凌是随同太子查案,按理说太子才是主事之人,但圣旨上却只是让王崇和陈所学配合刘凌调查此案,上面并没有太子什么事。

换句话说便是,刘凌让他们做什么事,他们必须听命,至于萧元寿……呵呵。

显然,萧帝也是怕萧元寿再重蹈覆辙,还没怎么样便将晋州巡抚给咔嚓了。

上次只是矿难案便几乎将晋州搅了个底朝天,这次的茶马走私案几乎必定涉及边关守将,若再由萧元寿胡来,估计整个晋州都要乱套。

到时候再想收拾残局,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除去表面上这两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萧帝提前将二人要去查案的事情透露出来,其动机也完全值得推敲。

按理说,这种案子真想查出点什么东西来,那肯定要秘密调查,一旦走露了风声,必定会让那些走私贩子们早有准备。

这一点萧帝肯定是清楚的,但他还是这么干了。

这一步看上去很蠢,完全是给对方通风报信。

但真做到萧帝那个位置上看,便会知道,这一招十分高明。

茶马走私这种事,古来便有,因为利润极大,所以几乎禁止不绝。

这次杀了一批人,下批人还敢这么干,没办法,几十上百倍的利润,没人不动心。

而那些官员们,除去少数死心眼之外,他们也会参与其中。

干几年找个由头调去别处,后半辈子便能享受这几年的贪污成果。

而和阴谋叛乱,卖官售爵,贩卖私盐,兼并土地这种影响国家根本的事情相比,茶马走私案说白了也不算什么大事。

反正你不卖那些蒙古人也会过来抢,你卖给他们还能换些战马回来。

而且那些官员们吃了这些银子,便不会再搜刮老百姓的钱,或者少搜刮一点,这样也算不上什么太坏的事情。

所以,就算知道晋州有茶马走私的事情,萧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是,这次不同,有一封匿名信直接送到了司礼监,这下他就是不想管也得管管了。

可怎么管也要讲究一下。

直接派人暗访,查明白事情了之后将人全都抓起来,固然是相当痛快。

但晋州北边要抵御蒙古,西边要抵御大魏,一旦大规模裁撤官员,便会导致出现混乱,若这两股势力趁机来攻。

刚刚结束辽东之战,国库告竭,士兵急需休养的大周军队必定难以应对。

所以,萧帝选择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做法。

先下旨意告诉那些人,老子要查你们了,做好准备,别被我逮住,若是逮住了你小子就等着倒霉吧!

如此一来,便给了那些人销毁证据的时间,这样等刘凌去了晋州,装模作样的调查一通,若能抓几个杂鱼,便抓一下,若抓不着便就此收工。

这样,既可以敲打那些走私之人,让他们日后收敛一些,又不至于动摇国本。

就像当年南方某地扫黄,由新闻台亲自曝光,之后才动的手。

这样喜欢看新闻的人,自然能躲过一劫,防止因为这件事被干掉。

不喜欢看的文盲们,自然被一网打尽。

如此以来,今后还能提高一下民众看新闻的热情,真是一举多得。

对于这一点,从听到萧帝要明发谕旨的时候,刘凌便明白了。

所以,他只是为了确保安全,调集了众多军队,并未从各地抽调善于查案的人员。

甚至,就连锦衣卫也只来了一个朱七。

反正就这些人马,能查到那一步便算那一步吧,要是真什么都调查不出来,刘凌便让萧元寿体察一下民情,等回去之后,上个请罪的折子,大不了被降几级官。

反正他才二十岁,这兵部右侍郎的椅子坐着也实在是烫屁股。

抱着这种心思,刘凌带着两千精骑,来到了刘家村。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