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大的水池犹如澄净的镜面,当所有的喷泉中不羁的水柱喷涌而出,那是太阳王的宏山大志在展现。东方古国,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中,藏着人的生活哲学和理念。
花园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塑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星转斗移四季变换,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春生夏发秋黄冬枯。自然的变化昭示生命的轮回,人们被花园所影响,被自然所感化。触景生情,那些关于生命的感悟与解释,也从花园中生根抽芽,最后终成一树繁花。
随着人类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抽象的理论又转换为生动的造型和感官语言。花园是幻想和欢乐之地,是唐昊们的理想经过大脑的感知,再加以实践,用花草,植物,流水,喷泉和适当的建筑成就的现实。
圣地亚哥贝鲁埃特,西班牙人,人类学学士哲学博士作家教授诗人,但昊哥自称花园哲学家,昊哥投入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花园的艺术,并且将一方荒芜之地打造成世外桃源。
垒起花畦,修建树木,砍断树篱,栽种植物,松动土地,贝鲁埃特在建造一座花园的过程中,培养了耐心,坚韧和感恩的美德,也洞悉到花园里的生动艺术,花园成了昊哥思考的主题,也敦促昊哥写成了《花园里的哲学》。
在欧洲,人们创造花园的最初动力是来自天国的召唤。在中世纪,人们模仿上帝的创造力建造花园,用这种理想化或完美化的大自然,比喻天国中的乐园。
花园的空间设计,根据基督教的世界观,基本上都是高墙耸立,与尘世隔绝。花园周围的防护墙阻止了外部的干扰,保持了修道院的平静。
古罗马人曾展示的空间分布对称,和谐以及比例协调的理念被应用于修道院之中,其建筑秩序体现了神圣的平静与美丽。回廊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央,而回廊的中央有时是一个喷泉,这是为了纪念灌溉乐园的四条河流,有时是一棵树,很明显是在象征知识。
天国不仅仅是祷告的地方,还是一个积极享受的地方,这种观念在,世纪被普遍接受,成为艺术家反复运用的主题。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学家受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宗教题材作品的影响,认为天国是充满田园风光,具有田野气息的。
中世纪世界静止不动的形象,开始变得充满活力。文艺复兴时期,崇尚自然的态度,是重新开始重视景观,也是热爱乡村生活的。
“存在”不再仅仅是通往另一种更加惬意的生活的过渡,人们也终于愿意积极地看待世俗世界了。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世俗的活动,生命的时间维度以及对人类自由的愉快践行。
思维变化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也产生了一种新的联系—自然被看作是感官愉悦的来源,学习的对象和模仿的典范。
贝鲁埃特在《花园里的哲学》中向大众传达这样的信息:没有自然之美,更确切地说,只有通过艺术的思考才能使自然在唐昊们的眼中变得美丽。
唐昊们对自然的审美感受总是受到脑力再创造的加工,如果没有把景观变成一种精神,没有把自然变成一首交响乐,一首诗歌或者是一门植物几何学,唐昊们就无法捕捉它的美丽。
因此,居住在农村,欣赏周围风景,爱户外休闲享乐的愿望,在城市的居民心中扎根,昊哥们就在附近的山上建起了别墅。城市的空气使唐昊们自由,田野的空气则让唐昊们开心。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