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议府讨论的内容很快就传到了皇帝朱慎锥耳中,听到张献忠对锦州之战的那些话后,朱慎锥表面不置可否,但同太子朱敏澜私下却对张献忠很是夸赞。
能想出这样战术的人远超常人,张献忠能在流寇中脱颖而出的确不凡,乱世出英雄,这句话的确不假,不仅是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哪一个不是人杰枭雄?
而且张献忠的破城之计更让朱慎锥想到了后世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国,掘地以炸药攻城之法(穴地攻城法)就是太平天国首创,并以此法在多次攻城战中都会使用,杭州之战、全州会战、南昌之战、长沙之战……等等诸多战役太平天国都采取了这个办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当然这个失败不是这个法子不好使,而是太平天国所用的这个战术太过频繁,导致清军对此战术已有了解,做了诸多防范这才没让太平天国成功,可这不代表着这个战术不好用。
而且在近代战争的关家垴血战中,我军指挥官也采取了这样的攻城之法,最终打了一场大歼灭的胜仗。
张献忠能提前两百多年就能想到相同的战法,这足以证明他的能力不俗。如果当初皇太极能想到这个办法的话,那么祖大寿根本就守不住锦州,更不可能围困几个月却始终拿不下锦州了。
不得不承认张献忠的能力之强,可惜张献忠虽有能力,可用这个人到如今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就算张献忠表现的再为恭敬,朱慎锥也不会让他出京,更不可能让他领兵。
之所以把张献忠放到总参议府,一来是安置此人,张献忠不是酒囊饭袋,他是有真本事的,与其养在京师无所事事,倒不如发挥点作用。二来安置张献忠而言是为了做给那些投降明军的各义军首领看的,这些人眼下已是明军的一份子,而且有不少还在军中任职,朝廷对张献忠的态度如何,他们都看在眼里,只要张献忠安然无恙,他们也能对朝廷放心。
至于其三,就是掺沙子了,总参议府现在辽军一派的人是最多的,而且吴襄还是右总参议,这种情况如果长久下去,总参议府弄不好就会变成一言堂,而总参议府目前虽不怎么起眼,在旁人眼中仅是安置高级将领的场所,类同于五军都督府的虚职。可实际上未来总参议府就是总参谋部,按照朱慎锥的设置是要彻底取代五军都督府的部门,而且也是皇帝掌控军权的重要一环。
因为这个缘故,总参议府极为紧要,绝对不能让辽军将领一家独大,所以朱慎锥不光让周安民担任了左总参议,还把其他一些人也塞了进去,包括张献忠在内。
暂时把张献忠的事放到一旁,朱慎锥继续看着奏折,而在他不远处,太子朱敏澜也在翻阅着奏折。
随着太子的逐渐长大,朱慎锥不仅带他在身边听政学习,时常还让他来乾清宫一起看奏折。虽然太子现在的经验还远不足胜任此事,但在朱慎锥的教导下,从翻阅奏折入手一步步学习,进步很快。
“爹,您看这个。”朱敏澜拿起一本奏折起身,几步来到朱慎锥面前递了过去。
朱慎锥接过后先看了一眼上面的落款,这是熊文灿的奏折,而熊文灿现在是大明两广总督,这个职务也是新设的,在之前他是福建左布政使,招安郑芝龙,歼灭刘香,都是熊文灿的功绩,而正是因为这些功劳熊文灿在左布政使任上升了官,兼任了兵部尚书之职。
当然,他这个升官只是加官,大明后期许多官员但凡掌控地方军权的都会有兵部尚书的加衔,比如当初的孙承宗、袁崇焕就是这样,之后的徐宪成、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也都有这样的加衔,其目的是便于调动军队围剿叛乱和对功劳的赏赐。
随着流寇的平定,大明内部逐渐稳定了下来,这些加衔也慢慢被朱慎锥收回了。当然收回加衔可不是夺职,朝廷也做不出卸磨杀驴的手段,这会寒了臣子的心。
而朱慎锥收回兵部尚书的加衔是通过官职的调动来进行的,比如徐宪成是调入京师为官后交回了兼任的兵部尚书,孙传庭和洪承畴一个为陕甘总督,一个是湖广总督,以总督之职本就有调动地方的军权,如此也不再需要兵部尚书的加衔。
卢象升现在是巡抚兼左布政使,自然加衔也就取消了,在江南案之后,朱慎锥通过打击了东林党和江南的士绅集团夺回了对江南的大部分控制,而江南的掌控也让大明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增强。
解决了江南,接下来就是大明南方的问题,考虑到这个因素,再加上熊文灿的功劳和能力,为此在之前两个总督之外增设了新的两广总督,拿回了他兵部尚书的加衔,并以对广东、广西两省加强控制。
打开奏折细看,看了没一会儿朱慎锥就皱起了眉头。
“内阁的批示呢?”朱慎锥问道。
“内阁没有明确批示,这是从内阁那边转来的,呈爹您圣断。”朱敏澜回道,见朱慎锥神色不悦,朱敏澜解释道:“内阁那边恐怕是觉得熊文灿刚刚离任福建,眼下已是两广总督,而此事却牵涉到福建事宜颇为不妥,故不便批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