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江叶语气有些低落。
很可惜,李旺还是没能亲眼看到他的母亲。
很可惜,李旺没有坐华腾的汽车,荣归故里。
这个年仅15岁的孩子,永远的留在了战场。
李旺本来可以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他本来不用去拿生命阻击敌人。
但是无奈,咱们当时的运力太落后了。
所以,必须的要有人用生命,去拖住敌人,给大部队一个喘气撤离的机会。
如果,当时有运输卡车!
李旺的部队就不用死守阵地了。
他们只需要骚扰一下敌人,给大部队撤离一点时间就行。
但是我们没有卡车!
只有双腿!
所以必须要有人坚守在那个必死的岗位!
……
在李旺的身。
江叶看到了大夏人不服输,不怕牺牲,甘心奉献的精神!
李旺年仅十三岁就出广抗日!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报效祖国!!
父亲牺牲了,儿子就顶!
想灭亡大夏,除非华夏人死绝!!
……
带着这样的信念,李旺出广抗日!
但是,他一出去,就没能再回来。
他的生命永远的定格在了15岁……这个如同花朵一样的年纪。
……
江叶平复了一下心情,再次开口说道,
“后来,我和部队的将士们特意前往李旺的家乡,把李旺的遗物转交给李旺母亲。
我记得我们走了很久,打听了很久,终于在一个小村子里找到了李旺的母亲。
当时李旺的母亲已经头发花白了。
她的身旁还跟着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子。
我跟李旺聊过天,这个男孩就是他的弟弟。
当初李旺出征的时候,弟弟才8岁左右。
现在一眨眼,都快有力旺母亲高了。”
……
“后来,我们跟李旺母亲说明了来意,并且把遗物交给了李旺母亲。
李旺母亲看到儿子的遗物,当时眼睛一黑,直接晕了过去!
之后,我们把李旺母亲扶进了卧室。
十几分钟后,李旺母亲醒了过来,才终于痛哭出声。
她醒过来只是抽泣,我们没有一个人开口打扰。
几分钟后,李旺母亲开口说话了。
但是她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们现场所有人有些惊讶。
她问:【我儿作战勇敢否】
听到这这句话,我们所有人都愣了。
我们没想到,这样一个妇人的心里,除了装了她的儿子,还装下了民族大义!
这和川军送子出征的【死字旗】一样让人震撼!!
我们没有犹豫,脱口而出回到【勇冠三军】!!”
……
“听到这句话,李旺母亲才敢放声的痛哭。
当时我们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的站在一旁。
之后,我们离开的时候,李旺的母亲还拉着我的手,指了指她最后一个儿子说道。
【如果国家有需要,我小儿也可场杀日寇】。
听了李母这句话,我又看了看一旁的李旺的弟弟。
他虽然小,但是眼神却无比坚定!
我相信,如果他能从军也一定是一个不输李旺的好战士。
但是,我拒绝了。
我实在是不忍心让一个母亲再次把自己的孩子送必死的战场。
我也不忍心让一个十岁的孩子,战场杀敌!”
……
“李旺的弟弟看我不答应,于是开口求道,
【叔叔,我想跟你参军,我不仅要打鬼子,我还要去我爹,我哥哥他们战死的地方去祭拜。】
李旺这些村里的人信奉着一个传统。
如果一个死去的人没人去坟前祭拜,这个人就会永远都不入轮回。
我当时摸着李旺弟弟的头,笑着对他说了一句。
【不用你战场,不过总有一天,我们会开着汽车,载着你和你的家人,亲自去战场祭拜你的父亲和哥哥】”
……
江叶讲述到这儿,故事基本是告一段落了。
现场众人依然还些人没有缓过劲来。
当初的大夏,运输能力实在是落后。
如果当初我军的运力能提高一点儿,我们子弟兵就能少牺牲很多人了。
其实不仅是运送物资,还有运送兵源,以及外出都非常的不方便。
就像李旺说的,如果依靠走路的话,他回家需要二十多天的时间,遇天气不好下雨,起码得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回家。
而有了卡车后,一个月的路程,直接变成了四天!!
行程足足缩短了7倍!!
如果有卡车,当初咱们的小战士就不用每天背着几十公斤的物资,不用拉着百公斤的板车。
脚底下也不会磨出无数血泡,脚也不会变得血肉模糊。
……
现场众人内心感叹,心里有些堵堵的。
说实话,咱们当初的条件,真的太差太差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换成是外国,他们早就投降了。
二战期间投降的强国也不少。
他们有的是世界第一第二的强国,比大夏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这样的国家,他们投降的时候非常彻底。
而咱们呢?
既没有飞机也没有大炮。
吃不饱,穿不暖。
武器更是别人淘汰的货色。
但是,我们大夏绝不投降!!
誓死不做亡国奴。
想要灭绝大夏,除非华夏人死绝!
……
最后,江叶说完最后一段。
“之后,我回到公司后,就命人开始全力生产五菱汽车。
当时为了掩人耳目,怕被鬼子调查,就把公司改名叫五菱集团。
后来,五菱汽车在整个华夏市场都非常受欢迎。
更是出口到了海外市场。
当时的五菱汽车,一年给我带来了一千五百万大洋的利润。
之后,我给我军部队捐赠了1500辆五菱卡车。
后来在抗战中,这些卡车累计为我军转移了100多万将士。
300多万的普通百姓。”
……
江叶这番话说完,现场再次陷入了沉静。
江叶说什么?
他给我军捐赠了1500辆卡车?
一辆卡车,当年怎么也得要5000大洋吧!!
1500辆卡车,也就是800多万大洋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