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宣德朝。

朱瞻基端坐龙椅之,看着光幕中的评价,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是做了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

就不应该扶持宦官,让他们堂而皇之的进入朝堂,成为政治力量!

于谦早已经宣读完圣旨归来,正候在殿下。

“于爱卿,难道朕真的错了,朝堂之,不应该出现宦官?”

于谦思虑片刻。

这种事情,分明是皇帝才会考虑的事情。

这是帝王心术的考究范围。

陛下为何会有此一问,莫非是在看自己是否有帝王心机?

不。

于谦猛然回神。

这是在考量自己是否有教导皇帝的资格!

正是因为自己不结党,在朝堂只是一位孤臣,所以皇才会问这个问题。

假如面对的是文官集团中人,陛下万万不会问出口。

沉默良久,于谦终于开口道:“陛下,此事正确与否,不在臣,也不在陛下,就看后人如何评价,就看陛下如何考量了。”

“若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此事无错,但长远来看,必然是忧患,甚至可以动摇大明国本。”

“请陛下听臣细细道来。”

“先说现在,自洪武朝开始,勋贵自成集团,盘踞朝堂,根深蒂固,甚至隐隐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让洪武皇帝感到处处掣肘,最后,洪武皇帝清算了勋贵集团。”

“但治国必须要有人,所以洪武皇帝重启恩科,开始扶持朝堂的文官。”

“可自太宗皇帝开始,文官也开始自成集团,又开始与皇权对抗,争夺利益。”

“陛下启用宦官,本意是逐步压缩朝堂的文官势力,让他们不至于独霸朝堂,导致侵蚀皇权。”

“短期来看,这的确是很有效的一番手段,但长远来看,却并非如此。”

“文官取代了勋贵集团,按照如此趋势,宦官以后慢慢壮大,也会形成集团,假以时日,必然会取代文官集团。”

“这只是因果循环,并未从根本解决问题,只是出现了问题去解决现有表象问题而已。”

“这治标不治本。”

说道这里,于谦微微抬头,看了一眼朱瞻基的表情,见朱瞻基并未动怒,才继续道:“其实宦官形成集团,也并不可怕。”

“因宦官乃是无根之人,他们的权利来自于皇家,最后也必将归于皇家。”

“但问题在于,正是因为宦官乃是无根之人,他们更不会在意后世人的看法,更不会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会引发多大的崩坏。”

“此有先例可见。”

“大秦赵高,汉末十常侍,皆是宦官出身。”

“若皇帝贤明,能够压制宦官,则会出现大秦之盛世,但若君主昏庸,便会.......”

于谦及时住了口。

剩下的话已经不用他说。

例子就在眼前,朱祁镇的‘威名’,至今都让朱瞻基感觉难以释怀。

“所以,现在重要的不是考虑宦官干政是否正确,而是要根除宦官群体中的那些害群之马。”

“例如,王振......”

朱瞻基眼神中的杀意一闪而逝。

“王振不得不除!他居然蛊惑皇帝,霍乱朝堂,更是直接导致土木堡大败,动摇了大明国本!”

“此贼不除,必是隐患!”

“于谦,为朕草拟旨意,将东宫局郎王振斩首,夷灭三族!”

“臣遵旨!”于谦向后慢慢退步,直到退出朝堂,方才转身直行。

刚才那一番话,是他多言,实际并不该他说。

但他怕陛下盛怒之下会判断失误,所以才捋清楚脉络,最后交由皇帝决断。

但其实,朝堂之,结党营私,是根本没办法避免的事儿。

太监更是因为无根,所以抱团会更加紧密。

相比会因为利益而内斗的文官,太监其实更像一个整体,难以分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