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深吸了一口气,纪晓岚的表情十分认真:
“你说过,一斤口粮可以换三斤麸糠。
原本可以救活一个人,现在可以救活三个人,但这一斤口粮进了薛大老板的店,出来的却是一斤麸糠!”
纪晓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你可以说他不会做人,但绝不能说纪晓岚这个人蠢。
和珅说的国库问题,纪晓岚难道不知道?
他当然知道,所以才会说等秋收之后,从其他地方调集一些粮草。
除此之外,就算粮草不足也没关系。
纪晓岚是一个擅长举一反三的大才。
虽然他不喜欢和珅说的话,但有一点没错。
如果到了人吃人的程度,给牲口吃的麸糠,的确是好东西。
倘若将赈灾的口粮,全部变成麸糠?
足足多了三倍的物资,足以让这些灾民挺到来年庄家的第一批成熟!
纪晓岚愤恨的,不是这些官吏将口粮变成麸糠。
如果是为了救活更多的灾民,这一切情有可原。
甚至纪晓岚要上奏皇帝,赞赏这位官吏当机立断,灵活多变。
纪晓岚真正愤怒的,这些官吏灵活是灵活了,但心思却不在灾民身上,而是在养肥自己的这件事情上下足了功夫。
和珅的诡辩被纪晓岚拆穿。
但他的神色却没有丝毫的慌乱,依然神色如常的看着对方:
“纪先生想说什么?”
深吸了一口气,纪晓岚眼神决然。
他就好像坐在堂上的刑司,将燕城的这件事情拍板定案,给出整件事件的最终判决:
“若没有燕城大大小小的官吏侵吞赈灾粮款,这里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和珅点了点头,笑着将杯中最后一口酒饮下:
“没错,我承认。”
而看着和珅此刻,仍然是一方平静的模样,纪晓岚不由的皱起眉头:
“和大人,我很疑惑你为何如此坦然,难道你就没有一点羞愧吗?”
和珅拿起金酒壶,给纪晓岚倒了一杯酒。
他思索着,问了纪晓岚这样一个问题:
“纪先生,救民如救火,这句话我想你应该知道,但你知不知道还有一句话叫做救民先救官?”
纪晓岚眉头一皱,眼神带着几分疑惑:
“和大人,你这是何意?”
拿起面前的酒盅,和珅打量着眼前的纪晓岚。
他摇着头,相较于纪晓岚的慷慨激昂,步步紧逼,和珅的反应一直很平静。
两人是争吵,也是在论道。
纪晓岚是标准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国家有法度,只要按照法度运行,就能让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但和珅不一样,他是标准的实践主义者。
律法是框架,这本是和珅应该遵守的东西,
但经过这些年的磨砺,他整个人已经悟了。
现在的和珅,深刻的意识到,只有挣脱了这些框架,这些束缚,才能更好的治理这个国家。
所以在纪晓岚问他,
为什么不救民于水火的时候?
和珅摇摇头,他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纪晓岚的面前。
在被纪晓岚步步紧逼之后,一直在保持风度的和珅,此刻开始亮剑!
他的第一剑,便直刺对方要害:
“我想问纪先生,倘若官都吃不饱,你让谁去救民?是你?还是我?
还不是他们这些官吏!
如果不喂饱他们,谁替我们,替大清朝卖命?”
和珅这个无比现实的问题,将纪晓岚问住了。
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的他,当即拍着桌子,咆哮道:
“荒唐!清就是清,浊就是浊,岂能混为一谈?”
纪晓岚为什么要愤怒?
因为他不知道这个问题如何回答,只能以声压人。
而他为什么不知道如何回答?
因为他清楚,大清朝的真实情况!
和珅笑了,就如同之前纪晓岚的步步紧逼一样,此刻的和珅也没有轻易放过纪晓岚。
他引经据典,再次对纪晓岚发问:
“汉书第六十五卷曾记载过,水至清则无鱼!”
纪晓岚紧皱着眉头,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的他,只能拿出古人的智慧来对付眼前的和珅:
“宋有包公,明有海瑞,康熙朝有施公,代代清官,愧杀大人啊!”
但和珅又岂是这么容易就对付的。
和珅这个人的特点就是,不拔剑则以,一把剑,见血封喉!
纪晓岚既然不回答,和珅便逼迫对方回答:
“纪先生,既然你这样说,我问你,这世道是清官到,还是贪官多?”
面色难看,纪晓岚阴沉着脸,低头看着酒盅的酒:
“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过江之鲫。”
看着纪晓岚的回答,和珅再次反问:
“明朝又如何?”
纪晓岚的脸色愈发难堪,脸色涨得通红,额头已经浮现出了一层细汗:
“一样如此。”
看着纪晓岚此刻难以招架的样子,和珅继续进攻:
“宋朝呢?”
“碰!”的一声。
恼羞成怒的纪晓岚,重重的一拍桌子,他瞪着眼睛,凶恶的瞪着和珅:
“和大人,你究竟想说什么?”
破防了,破防了,
你看,纪晓岚他急眼了!
和珅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此刻的他,这才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但他并没有嘲讽纪晓岚。
这种毫无意义的手段,对于他们这个层次来说太低端。
只有泼皮无赖,才会辱骂敌人。
真正的高端局,大家玩的是心理战,比拼的是自身的道。
此前纪晓岚的愤怒,他轻蔑的眼神,文人傲骨的轻视,在这一刻,面对和珅施展的道,统统被碾压的粉碎。
就如同之前纪晓岚审判自己一样。
这一刻的和珅,他也做出了对纪晓岚的审判:
“纪先生,你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沾不得这人间的烟火气,但纪先生你别忘了,这天下人可不都是大清朝第一才子。”
为何在和珅说出水至清则无鱼的时候,纪晓岚会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天下人,人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强行要求别人。
这样你就会没朋友。
这句话如果放在纪晓岚身上?
因为权力的问题,就会变成这样一个结论,不是纪晓岚没有朋友,而是天下人拒绝和纪晓岚这种人做朋友!
因为他固执的要求全天下的人都跟他一样。
但问题是,纪晓岚是当朝一品大学士,每年的养廉银子就超过两万两白银。
他清高,是建立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
自命不凡则是建立在大清朝第一聪明人的基础上,
恃才傲物,有恃无恐,则是因为他是文坛领袖之一!
但其他官吏呢?
整个大清朝,纪晓岚只有一个,而跟他一样的文人,不会超过五指之数。
所以纪晓岚拒绝回答和珅的问题。
他想要将问题从个人的独特性,转移到清浊两派的问题上,所以才会有那句愧杀大人。
但和珅的一句清官多,还是贪官多。
再次给了纪晓岚狠狠的一刀!
这个问题很刁钻,再次放大了个人的独特性和清浊两派的问题。
纪晓岚不愿意回答,但又必须要回答。
也就是凭借着这个问题,和珅成功杀死了比赛!
和珅说纪晓岚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他沾不得人间的烟火气,这句话其实就是在骂纪晓岚何不食肉糜。
纪晓岚想要反驳,但他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反驳。
引经据典?
貌似古代从来就没有人改变过这个问题。
都说读圣贤书,治天下。
但上千年了,出了多少位大贤,也没看这世道有什么变化。
一个个朝廷的崛起,一个个朝代的毁灭,看似在改变,可实际上一直都在轮回。
这说明引经据典的方式是错误的。
自己读的这些书,学习的这些圣人智慧,在这件问题上得不到答案。
既然圣贤书没有答案,就只能让纪晓岚自己找答案。
也就是抛弃古之圣贤,从自身出发。
但如果回到现在,和珅之前曾说过的一句话,又将成为杀死自己的利器——
救民先救官,官没了,谁来替我们救民?你是?还是我?
更何况,革职为民的纪晓岚,已经证明了他是错误的。
一切的问题,再次回到了起点,一个纪晓岚永远无法突破的点。
纪晓岚回答不出。
茫然的他,只能低着头,最终恶狠狠的将酒盅里的酒一口饮尽,面色狰狞的瞪着和珅,一副要杀人的模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纪某不才,愿去试一试!”
和珅笑了,拿起金酒壶,再次给纪晓岚斟满一杯:
“纪先生,喝酒。”
看着和珅这副样子,纪晓岚羞恼的瞪着眼:
“和大人不信?”
和珅摇摇头,神色没有丝毫变化:
“信又如何?不信又如何?”
纪晓岚紧握着拳头,一副要打人的模样:
“看来你还是不信。”
和珅不理会,催促纪晓岚饮酒:
“来,纪先生,再来一杯!”
不知为何,此刻的牢笼中,仿佛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