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676亚麻带住了
“来,尝尝,这可是今年头茬荠菜,嫩着呢!”唐植桐将拌好的荠菜直接放在餐桌上,也没有倒盘子里。
“嗯,拌的不错,好吃。”张桂芳夹了一口,对味道很满意。
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好吃就多吃点,这个季节见点绿菜不容易。”唐植桐尝了一口,滋味还成。
荠菜毕竟是野菜,跟蔬菜有差距,不过好在是头茬,很鲜嫩,吃起来基本没有苦涩的味道,也不干涩。
荠菜一旦长老后,虽然也能吃,但又苦又涩,拉嗓子,不好下咽。
饭后,张承平又陪张桂芳讲了会古,就站起身来要走。
“走,我送送你。”黑灯瞎火的,虽说现在路灯还亮着,但天暖了,保不齐就有人出来瞎溜达,张承平人生地不熟的,唐植桐看在母亲的面子上也得送送。
侄子来四九城学习,张桂芳作为姑姑,打听的很仔细,住哪儿、怎么吃饭,一一问了个遍。
张桂芳本来打算再给侄子一点零钱的,但张承平死活不收。
“你既然不要钱和粮票,让你弟送送还是可以的。”张承平还想谦让两句,但被张桂芳止住了。
就这样,哥俩出了门。
刚才聊天的时候,唐植桐问了张承平培训的地方,四九城中医医院。
这所医院坐落在大佛寺西大街,也就是后来的美术馆后街,是四九城目前最大的一所中医医院。
其实从铁辘轱把是有公交车能到四九城中医医院的,也是唯一一辆经过铁辘轱把的公交车,8路。
不过晚间的车次并不固定,谁也不知道要等多久,再加上唐植桐觉得张承平宁愿步行也不会交钱坐公交,索性直接蹬自行车把他送到中医医院。
“小平哥,早睡早起,养足精神,上课一定要认真,把基础掌握扎实,碰到不懂的就课下找老师问,别不好意思。”在昏暗的路灯下,唐植桐一边蹬着自行车,一边如同家长般嘱咐。
“嗯!”张承平直到现在仍跟做梦似的,不敢相信自己工作的事情是表弟给张罗的,他比自己都小,有这么大能力?
“无论是老师批评,还是同学说啥不好听的,暂时忍忍,回头跟我说。咱是来学本领的,尽量不要起了冲突。小平哥,这样的学习机会很难得,一定要把握好。”唐植桐事无巨细的交代着,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读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逃课、放飞自我,殊不知有些专业课的老师是自己这辈子能碰到的最牛的专家……
“嗯!”张承平在后座上再次郑重应道。
“在中医医院吃够了,想换换口味了,就去我那,找我妈给你做。生活上缺了啥,也跟我妈开口。你不好意思的话,就跟我说。”
“不用,不缺。”张承平在后座上摇了摇头。
尽管唐植桐在前面看不到张承平,但能从语气中感受到张承平的拘束,虽然两人是表亲,但唐植桐觉得两人就跟老年闰土和老年周先生似的,甭管小时候玩的多好,再见面时,味道却大不一样……
机会已经给到张承平了,希望他能够争气吧。
唐植桐将张承平送到中医医院,并没有马上走,而是跟着走了进去。
“桉子,送到这就行了,剩下的路我知道怎么走,天不早了,你回去吧。”对于唐植桐把自己送来,张承平很过意不去,在他看来,农村人的脚步是不值钱的,无非就是晚睡一会。
“没事,我骑车回去也快。都走到这了,也不差这几步,我跟着你一块去宿舍瞧瞧。”唐植桐笑笑,伸手让张承平先走。
张承平拗不过表弟,只能带着他一块向宿舍走去。
唐植桐饶有兴致的看着四周的景致,不是草草,而是看房。
唐植桐虽然没来过,但听同为编纂组的同事聊起过四九城中医医院。
这医院占地不小,这儿原本是固伦荣寿公主的府邸注:友情提醒,别去搜这位的照片。
唐植桐本来不知道这是哪位的闺女,打听后才知道她的父亲是奕,也就是签订《北京条约的那位。
这位公主没孩子,等她死后,继子很快败光了家产,而且债台高筑,院子也不要了,跟他干姥姥慈禧似的直接撒丫子跑路了。
解放后,这里成了五野的后方医院,直到1956年成了中医医院。
医院成立之初,除了原本后方医院的人,更是诚聘了京城各派名医70余人。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眼下四九城最牛的中医大夫都在这里出诊。
唐植桐一直跟着张承平回到学员临时宿舍,整整一排,好几间房。
从房屋朝向来看,这排房间应该是以前院子里的倒座房。
所谓倒座房是指院子里坐南朝北的房子,这种房子容易潮湿、发霉,采光不好,在以前的大户人家,倒座房一般是下人住的地方。
房间不算大,但不是通铺,里面塞了六张上下铺的床,勉强算让每个学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屋里亮着灯,几个青年亢奋的聊着天,似乎没人抱怨住宿条件。
屋里空间有限,唐植桐没有太往里走,进门走了两步就停下了,鼻尖能闻到很明显的松木清香,再看看床,明白了,这是为了学员培训特意新打的。
唐植桐似乎明白为啥这几个青年为何不抱怨了,虽然这里拥挤了点,但有电、有新床、有朋友,而且不用干活,总比农村条件好。
“承平,回来了?”有舍友见到张承平,抬了抬手,算是打了个招呼。
张承平不怎么善言辞,笑笑,“嗯”了一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