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群臣一听,哦,是误会,赶紧齐声附和,纷纷落座。
“不过朕还是要出去一趟……去吕宋、安南、沙廉港、科伦坡港看看。这么多年了,海外特区和总督区经营得如何,光听奏报没用,不亲眼看看不放心呐。
谁也不要劝谏,这次不光朕去,诸位也该一起去开开眼界。北方的战事不用担心,王家桢和陈家树留下协助总参谋部安排后勤,左光斗监国,剩下的全和朕一起走!”
但他们高兴的太早了,皇帝不光要亲巡海外领地,还要拉着几乎所有的总参军机大臣一起去,且谁也无法反对,因为权力都在皇帝手里攥着,说你是大臣就是,说你不是马上不是。
洪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说起来也没什么复杂的,他想让大明帝国的决策层真真切切看几眼平时只能在奏折、题本中出现的地名和人民。
做为顶级官员,不该只窝在首都的办公室里纸上谈兵,若是连帝国版图的大部分地区都没去过,一点不了解当地状况,又怎么能在需要的时候做出正确判断呢。
至于说把各部门一把手都带走了,朝廷会不会陷入群龙无首、无所适从的状态?这正是洪涛想看清楚的答案。
在这十年间,朝廷除了原有的九个部又增加了化工部、卫生部和教育部,分别由工业部化工司郎中毕懋康、御药房掌事韩平、礼部郎中马保国担任尚书。
再加上都察院、大理寺和通政司,大半部门的一把手都换了人,且绝大多数参与过新政的推广,属于新派官员。
除此之外,这些部门的二把手、三把手乃至更多属官,有一部分出自海户司,一部分来自各新政省份,在执政经验方面很丰富,理念上也不存在对立派别。
如果他们在离开了皇帝和顶头上司之后,不能按部就班的执行政令,无法让国家机器平稳运行,那就说明自己设计的这套体系仍旧存在很大隐患,应该继续做大幅度修改。
那如果有人谋逆造反又该如何应对呢?放在二十年前,洪涛肯定不敢如此兴师动众远离朝堂;放在十年前,也不敢把大部分部门一把手带走,在指定监国大臣时至少三名,让他们互相盯着。
现在不用了,经过二十多年不辍的军事改革,大明军队已经完全脱离了某个人可以指挥的范畴。
想大范围、大批量调动军队,不光要有兵部、总参谋部和皇帝三方签署的公文,且公文还要经过千户以上所有军官传阅签字才算生效。
拿着有效的公文,沿途州府县才会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补给。否则马上视同谋反,虽不能加以制止,却可以向附近驻军报信。
只要消息传递及时,某个卫或者某个都司想单独作乱的难度非常大,很快就会被相邻的多個都司联合围剿。在携带的弹药消耗殆尽,又得不到额外补给时,战斗力连五成都剩不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