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
天冷,夜来的早。
等杨清到百货大楼时,灯光璀璨,却没什么人了。
一个售货员、一个收银员,在柜台搓手生暖,说着家长里短。
注意到杨清到来,却没什么动作,继续闲聊着。
这时代,国营百货工作人员,完全没有丝毫服务人民的理念,鼻孔朝天,牛气冲冲。
没人搭理。
杨清无奈前主动搭话。
因为,他要买的东西,可没有摆放在售货区域。
“大姐,我想买自行车、收音机和手表。”
杨清拿出票,放在柜台。
自行车票。
收音机票。
手表票。
三张票。
顿时震惊了售货员、收银员,和不远处几位顾客。
这年代。
三转一响之风盛行,一般人家,能有四者之一,就很厉害了。
相亲什么的,媒婆能把人吹到天去。
因为,物资管控严重,不仅贵,连票也很难弄到。
像这一次拿出三张票的场景,近几年头一遭。
对此。
杨清想法很简单。
虽说四合院距离轧钢厂不远,但走路也要个十多分钟,有个自行车代步,方便点。
系统商品,倒是有自行车,但牌子什么的,与种花家不同。
很容易让人看出问题,万一被举报自制自行车,会惹出祸来。
反正有票,干脆就在百货大楼买了。
在这个没有什么娱乐的时代,听收音机,是得知外界信息的最佳方式。
新世纪的人,非常清楚信息的重要性。
而手表,则是与收音机相辅相成,知时、守时,对一个人的自律,一样重要。
至于为什么没连缝纫机一块买,一,是他不会裁缝,暂时用不到,二,这么晚了,买缝纫机找人运输回家,不太好找。
缝纫机再等等,什么时候娶媳妇了,再买也不迟。
此刻。
杨清注意到附近人的审视目光,也意识到,即便只是拿出三张票,也足够引人怀疑的。
“同志,请问你的票是哪来的?”
售货员大姐没有急着去取货,而是拿起了票,辨别真假后,愈发怀疑道。
太年轻了。
刚大学毕业的杨清,还没过二十二岁生日,年轻、帅气,可以理解。
但多金,可就不那么让人理解,“劳动最光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红旗就在大楼外挂着。
小青年,哪来的票,又哪来的钱?
“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了红星轧钢厂,这些票,包括买这些东西的钱,是厂长给予我的补贴。”
杨清如实回答道。
这些东西经得起查,经得住查,不怕说出来。
“请问同志你的姓名是?”
售货员拿出纸笔,记下杨清的说辞,继续询问道。
“杨清!”
“好的,杨清同志。”
售货员再添姓名,收起纸笔,脸流露出笑容道:“关于票据来源,我们会向红星轧钢厂核实的,这是必要程序,请你不要见怪。”
“没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