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啊。”

未央宫中,刘邦笑道。

“子房,还真被你说中了。”

“这蒙哥大汗对忽必烈果然没有杀,只是解除了他的权力。”

“这样的人为何不杀呢?”

“一个不支持国家制度的人,留着做什么呢?”

刘邦不理解。

这样的人就应该干掉。

哪怕是他的弟弟,也应该干掉。

忽必烈的行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分裂国家。

这样的人只有杀了才无大碍。

“陛下。”

“这忽必烈好歹也是他的弟弟,杀了对于名声不好。”

张良说道。

“至于为什么没有杀,恐怕和蒙古帝国的扩张有关。”

哦?

刘邦饶有兴趣的问道。

“子房,你说明白点。”

“陛下。”

“那蒙古帝国进行扩张,那必然会征伐无数的国家和民族。”

“这这些被灭的国家,定然也有着他们自己独有的制度和文化传统。”

“我估计,那些将领和王公贵族,对于其他的制度也比较了解。”

“其中,定然也会有人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制度感兴趣。”

张良娓娓道来。

“蒙古帝国不像我们大汉,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我们的先祖在面对曾经的东夷,西戎等国家,不也只是行教化之道么!”

“这才让那些人对我们华夏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

“而蒙古帝国时间太短,不可能将所有非蒙古制度的民族全部杀光。”

“这样一来,帝国就无法控制那么大的疆域了。”

“是否杀忽必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其他民族对于蒙古文化制度产生认同。”

“只是这个认同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

经过张良这么一说,刘邦也明白了。

问题的本身不在忽必烈身,而在于汉人身。

你杀了一个忽必烈,那自然还会有第二个忽必烈出现。

因为华夏民族的文化本身就具备超强的同化性。

除非将所有汉人杀光。

可是这样也不可能。

一旦这么做,那么势必会让其他民族的人产生兔死狐悲的情绪。

蒙古帝国崩塌也就是很快的事了。

“原来是这样啊。”

“那子房,你觉得忽必烈又是如何建立大元的呢?”

“按照这种情况,忽必烈的一生估计就得被圈禁致死了。”

这……

张良也是摇摇头。

“这臣也不知。”

“除非发生了什么大事,让帝国出现动乱。”

“只有这样,忽必烈才有机会。”

动乱?

刘邦微微一笑。

是啊。乱世才能出英雄。

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也只是个二溜子。

后来秦朝大乱,他才有机会夺得天下。

想必,这忽必烈的情况也差不多。

只是蒙古帝国到底发生什么呢?

……

大唐。

李世民看着天空沉默不语。

他想起自己当初玄武门之变,杀了大哥弟弟。

杀他们简单,但是杀了他们之后的骂名也是要伴随自己一辈子。

“辅机啊。”

“你说如果我当初失败了,他会杀我吗?”

长孙无忌张了张嘴,不知道如何回答。

陛下,臣不知。

“如果是齐王,陛下肯定会死。”

“他连自己的乳母都杀,何况是陛下。”

“至于隐太子,臣不知。”

“或许会杀,或许不会杀。”

李世民叹道。

“是啊,如果是李元吉,我必死无疑。”

“他从小不受母亲喜欢,所以变得极为好杀。”

“他的乳母只是劝了他两句,就被他杀了。”

“如此心狠手辣之人,杀我李世民自然也没什么压力。”

对于李元吉,李世民完全不看在眼里。

虽然是他亲弟弟,可是一点都不亲。

而且为人自大,玄武门之变甚至也是他在推波助澜。

尤其当初在晋阳胡作非为,欺男霸女,导致民怨四起。

后来刘武周宋金刚反叛,他作为齐王,第一时间溜了。

让整个河东之地在不到一年中全部落入刘武周之手。

如此之人,如果不是李渊的儿子,杀了都不为过。

但是对于自己那位大哥李建成,李世民心中是有愧的。

李建成不是李元吉,而且为人相对比较仁厚。

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且在攻入长安以及后来的平刘黑闼叛乱,也是有功。

这样的人放在历代也算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了。

……

“如果是李建成赢了,我想啊他大概不会杀我。”

“我是军人出身,本身杀气就重。”

“我无所谓背负杀兄弑弟之名。”

“但是他不一样,他自小被父亲教导,学习儒家经典。”

“他肯定不愿意一辈子背负杀弟之名。”

李世民幽幽叹道。

“哎,命运就是那么神奇。”

“如果当初留下他一命,或许我就不用背负这样的骂名了。”

杀死李建成,是他一生最痛苦的事。

尤其是登基那几年,每年都会做梦梦到他们二人。

这种痛苦,无人可以明白。

……

“陛下。”

“当时也是事态紧急,没人会想那么多。”

“而且,骂名即使背负了又如何?”

“后世对您的评价如此之高,玄武门之变也不会影响你的功绩。”

“否则,那铁木真和忽必烈也不会对陛下推崇之至啊。”

“您是对不起李建成,但是您并没有对不起大唐。”

长孙无忌在一旁劝道。

李世民点点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