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与剧组的各个工种之间需要磨合。”
“有些场景以肉眼来看没有问题,但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最小的细节问题也会无限放大。”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剧组,场地布景、摄像机机位、灯光调整......用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时间,才将开机以来的第一个镜头拍摄出来。”
道格睁开眼,看着斯科特:“《杀手悲歌》的第一个镜头用了多久?”
斯科特记得太清楚了:“20分钟。”
“9倍之差。”
“不一样。制作规模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我们细节抓到70分就行,大剧组要求80分。70分到80分的磨合所消耗的时间,要比0分到70分还要多。”
斯科特反驳:“边际效应。”
道格看着他:“我们是成熟的剧组吗?”
“我们是一个新剧组,还是一个全都由新人学生组成剧组。”
“能在短短时间,把毫无默契的我们,心气极高来自名校的我们,磨合到一起。”
“能将自己的想法精准传达给剧组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带动其他人的状态,让我们甘愿的服从,成为他手上的棋子,听从他的指挥,把几十个人整合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我不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从业几十年的导演都做到过。”
“斯皮尔伯格的大场面调度能力是世界级的,我们剧组规模再扩大100倍,他都能轻松驾驭。”
“但李普西......第一次见到有同龄人能做到这种事情。”
道格语气复杂:“简直就像在剧组磨炼了几十年,可他才18岁啊!”
“他还要当男主角!”
“不会失误、不会犯错......”
“我的家庭背景在南加大也是比较好的。”
道格对自己的首席律师爸爸一向坦然,不会拧巴。
现在他的语气拧巴了起来:“以前都是别人羡慕我,现在李普西让我羡慕起来。”
“我最羡慕的就是他那恐怖的记忆力。”
“不管有什么问题,立马就能给你解答出来,就像一座人型的世界级大图书馆。”
道格羡慕死了。
这记忆力,对导演来说太好用了。
不知道怎么拍了,随时就能调出其他片子。
阅读量真正成了素材,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斯科特深感认同:“我也......”
咚咚~
房门忽然被敲响。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滋着牙,朝他们笑:“听见你们在聊导演,加我一个?”
道格点了点头。
艾曼努尔笑嘻嘻的走了进来,余光扫了扫道格的格子衫,若无其事地坐到了斯科特的床上,主动说道:“我羡慕他的创意。”
“《愤怒的公牛》有段以短镜头为主体构成的快节奏,但只是一段。”
“没有像他所设想的那样,大部分都以短镜头来构成,恨不得要到结束才能喘过气来。”
如今这个年代,好莱坞电影节奏偏慢,主要还是以剧情片为主。
没有智能手机,娱乐活动还没那么多,大家看电影都还很有耐心。
他们看剧情片,就像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的上流们。
坐在阳光露台,喝着悠闲的下午茶,慢悠悠的品位着阳台外,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这种快节奏风格不说前所未有,但确实还不是现在的主流。
艾曼努尔脑补着成片,嘴上惊叹道:“有帅气的男主角,有性感的女主角,有诗意的镜头,有炫酷的打斗。”
“凌厉的快速风格,火爆的大场面......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成片了!”
他说着说着就手舞足蹈了起来。
道格和斯科特不约而同的心想:很拉美舞男。
“他不只有这点创新。”道格说道:“许多拍摄手法都是我从没有见过的。”
就算是学习能力强......这些新奇的手法,以前都没有人用过,你是哪里学来的?
富二代不懂。
艾曼努尔不喜欢钻牛角尖:“天才就是这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