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什么?

字,她都认识,相关的典籍,她也大略的读过,但这些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刘娥确实不太懂。

对于她这种追逐权力的人,那些儒家典籍,只是泛泛而读。

史书,才是刘娥的最爱。

毕竟,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来人。”

“召内殿承制刘从愿。”(注1)

既然看不太懂,刘娥便选择垚人。

垚人,不丢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作为上位者,不需要什么都懂,知人善任,才是最重要的。

刘从愿,乃是已故大宦官刘承珪的养子。

刘承珪历经三朝,生平最喜儒学,国朝三代以来,诸多内侍中,单论儒学,无人能出其右。

并且,刘从愿还参与了《册府元龟》以及国史等典籍的整理工作。

虽然刘承珪的名声不太好,但刘娥并不看重这个,她是实用主义者。

作为刘承珪的养子,刘从愿的学识也颇有其父之风。

纵使比不过刘承珪,比起其他内侍,还是绰绰有余地。

“妾,谨遵。”

林尚宫微微一礼,而后缓缓退出了内殿。

没过多久,林尚宫领着一个三十来岁,面白无须的中年男子踏入了内殿。

“臣刘从愿,参见娘娘。”

中年男子行至近前,恭恭敬敬地向刘娥行了一记揖礼。

“娘娘万安。”

此刻,刘从愿的心中是激动地,自从养父刘承珪死后,他的待遇可谓是一落千丈。

十年,足足十年,他见到太后的次数不足两掌之数,至于私下受诏,那更是屈指可数。

此时,雷允恭、阎文应等人都被刘娥挥退到了外殿,内殿剩下的人,全是刘娥心腹中的心腹。

因此,刘娥的动作也放松了不少,只见她随手将起居注递给了一旁的宫人。

“刘承制,你先看看这个。”

“臣,谨遵!”

刘从愿小心翼翼地从宫人的手中接过了起居注,然后他便站在原地,低头阅览了起来。

这是经筵时的记录?

一看到开头,刘从愿顿时心中一惊,作为官家即位后的第一场经筵,宫内宫外的关注度都非常之高。

哪怕是他这样的‘边缘人物’,也知晓此事。

只是,国朝史官制度自有章程,像起居注这等记载,不是实时上呈禁中的,一般是一旬或者一月上呈一次。

而自己手上这份,明显是新鲜出炉。

看来,太后很关心官家的修学进度啊。

想到此处,刘从愿顿时将这些杂念甩出了脑海,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阅读之中。

半晌,当刘从愿看到‘性情皆一’的那段记载时,当即浑身一震,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嘶?”

这?

随着阅读的深入,刘从愿脸上的震惊之色越发的浓郁。

孟子与荀子之说,竟然一统了???

————————

注1:内殿承制为武官阶官,宋前期为正七品。

一般而言,宦官在两省,即入内内侍省和内侍省范围内,升到内东头供奉官之后,便需转出内侍体系,按照武官资序转官。

简单来说,熙宁三年(1070)前,宦官迁到内东头供奉官,需要将档案转到枢密院,归枢密院磨勘、除授。

通常,宦官本官转至内殿崇班,才有资格成为内侍领导阶层。

即,想要担任‘内侍押班’,本官(寄禄官)至少要正七品。

内东头供奉官:可依次转迁内殿崇班(閤门祗候)、内殿承制,这三个阶官都属于武阶,为大使臣,熙宁三年前,磨勘归枢密院。

而到了熙宁三年以后,又归审官西院,元丰改制后,又归吏部尚书右选。

这也是宋朝官制混乱的体现。

另外,宋初,武官和宦官的阶官也是通用的,像内殿承制,既能是武官,也有能是宦官。

并且,宋初的武官,也不一定全有军职在身,绝大部分荫补入仕的官员子弟,初补都是三班使臣。

至于,为什么荫补三班使臣,则是因为三班使臣,名义上是天子家臣,能成为天子家臣,当然是恩赏的体现。

而这,也是‘三班院长官’由天子亲自除授的缘由之一。

注:三班使臣,即大使臣和小使臣。

大使臣:閤门祗候、内殿崇班、内殿承制

(这是狭义上的大使臣,广义上的大使臣,范围更广)

小使臣: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职,三班借职。

小使臣归三班院管理。

当然,规定是规定,皇权社会,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制度破坏者,像雷允恭的升迁就不是常制。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