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办学校!”

林然施施然的说道。

“何为学校?”

朱标问道。

“就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的机构负责,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以最终让这些受教育者达到朝廷的用人标准为目的。”

朱标思考了一下,明白了其中意思,出言反驳道;

“这个方法,如今大明就有啊,国子监不就是么?按照你说的学校的定义,国子监基本上就是你所说的学校。”

林然笑了,摇摇头道;

“非也!非也!此学校不是彼学校。”

这个问题林然思考了一个整晚,岂会是如此简单。只见他接着道;

“为何大明现在紧缺人才,科举制度明明更有优势,为何还是废除了。其中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长此以往,随着年迈官员的逐渐老龄化,没有新的人才涌现。那皇上就会不得不使用这所谓的人才,这样,即使有再严苛的律法都没有用。”

“因为他们只会读四书五经,却不会治世之道,大明又岂能长久?”

朱标此时表情逐渐庄重,因为林然说的确实是现在的情况。

如今的大明,看着人才济济,可是朝廷官员越来越老迈,自己的恩师宋濂,也是因为年龄之故,辞官归乡。

现在即使皇上对一些新选上来的年轻人的能力很是不屑,可却不得不使用他们。

这也是大明的律例越来越严厉的原因。

皇上是希望律法能更细致一点,更好的规范这些官员的德行。

毕竟大明朝廷还是要靠这些是官员维持。

都说这两年皇上动不动嗜杀,可是朱标却明白其中的原因。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

不如此严厉,那些心存侥幸之人必定私欲大涨,时间久了,辛苦创立的大明必将陷入水火之中。

当今皇上雄图大略,想要的是大明千秋万代,建立不世之功,可不想和那蒙元一样,区区百年,民不聊生。

想到此,朱标坐直了身子,静心聆听。

这个林然,想必是真的有答案了,自己还是小看了他啊。

想必这个答案会与众不同。

虽然不知道能否让父皇满意,但是新的看法,说不定就多了一个解决的途径。

林然端起茶杯,整理下思绪,轻轻抿了一口茶水,润了下嗓子,接着说道;

“大明初建,皇上曾下诏书曰:“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师讲明治道,有

能辅朕济民者,有礼司遣。”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皇上多次下达诏书,以求得天下能人志士、德才兼备之人,报效朝廷。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皇上在招揽人才的时候,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从不问人才的身世以及家庭、门第如何,只注重一点,那便是此人有没有真才实学。

于是便书:“凡隐居山林,或屈在下僚者,只要德行可嘉,皆可招纳,甚至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亦令举文学才之士。其被荐而至者,又令转荐。以故山林岩穴,草莽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由此可以看出皇上在网罗人才方面是怎样的不拘小节,是如何的礼遇儒才。同时,也向世人打开了求贤之门。”

朱标点点头,这些事情他都知道,正是如此,所以他对那些读书人也会特别看重,对待林然也是如此原因。

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朱标算是亲眼见证了大明的成立,虽然说没有带兵打仗,可是父皇初创的艰难,他都知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