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五花折桂
天青如洗,绿云晕色,上下明光,一望千里。
仔细看去,如初曙山窗,像雪后晴山,清清亮亮,晶晶莹莹。
李园内,李太白的文宫、文胆、文心、文气在文曲星力的淬炼下,开始朝着圣力蜕变。
周身气势更是不断攀升,从三品大儒突破到二品鸿儒仅仅只用了三天。
而李太白周身气势还在不断攀升,很快就臻至二品圆满境界。
一品真儒境的瓶颈瞬间破碎,一股玄妙之感自李太白体内升腾而起。
无数关于诗文的感悟,纷纷烙印文心之中,让文心朝着圣心蜕变。
一旦蜕变完成,凝聚圣心,李太白就会晋升为当世文宗。
接下来,只需要按部就班,以圣心为根基,凝聚出不灭圣魂,就能证道圣贤。
当然,想要凝聚圣心,并非短时间可以完成,凝聚圣魂更是需要漫长岁月。
三个月时间转瞬即逝,李太白的文心彻底蜕变为圣心,无量圣光冲霄而起,瞬间弥漫整个唐州。
紧接着,圣光内显化出李太白的虚影,头戴银冠,身披青衫,面容俊美,气质沉凝。
而无量圣光则凝聚成巨大车辇,前面是九龙拉车,后面是文曲拱卫,金光万道,瑞彩千条,祥云如伞盖,瑞气腾碧霄。
李太白虚影微微一动,就端坐在车辇之上。伸手一指,九龙腾空,拉动车辇,开始巡游。
唐州境内每一个郡县,每一个乡镇都没有落下,所到之地,文采华章化作天花乱坠,更有教化圣音响起。
那些天花融入体内,所有人只觉得身体的沉疴一扫而空,整个人都变得精神起来。
还有许多心慕儒道之人,自教化圣音中领悟到儒道至理,体内诞生丝丝缕缕文气,自此踏足儒修之道。
“诗剑仙,李太白!”
每到一地,沐浴在圣光中的人就会顶礼膜拜,这是对文运的尊敬。
“九龙拉车,文曲巡游,圣贤教化!”
柳河东捋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颤,数十根精心打理的胡须被连根拔起。
想他凝聚圣心,证就文宗,圣光仅仅笼罩一郡之地,文运凝聚的车辇只有三龙拉车,文曲星只是垂落道道星光。
同样是凝聚圣心,证道文宗,但彼此之间的异象竟然如此之大。
哪怕柳河东的心境修为早已超然物外,心中依然忍不住升起丝丝酸楚。
他转头看向韩昌黎,同样在韩昌黎眼中看到丝丝酸楚,心中的酸楚瞬间消散几分。
九龙车辇绕着整个唐州转了一圈,最后来到长安郡城,文曲星虚影绽放无量星华,弥天极地,浩浩荡荡,充塞天地。
哗啦啦!
车辇稍停,一个个斗大的文字自李太白体内飞出,字字珠玑,轻灵玄妙,成千上万,朝着长安城飘落而下。
每一个文字都散发着智慧灵光,蕴含圣人的道理,所有看到文字的人,心中都不由萌生一种作诗的渴望。
这一瞬间,不知道有多少稚嫩孩童开窍,得到文气沾染,以后思维敏捷,有望在诗文上有所造诣。
其中,有一个孩童名叫方仲永,本来只是农家弟子,看上去呆呆傻傻。
却有数枚文字融入他的体内,呆滞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灵动,竟然无师自通,指物作诗。
如方仲永这般的幸运儿,在长安城并不在少数。
要知道,灵文化形,文气落城,教化一方,其文气和证道者的文章息息相关。
李太白以诗证道文宗,诞生的灵文和文气都与诗天生契合。
融合灵文能够提升诗才,形成一位位诗文真种子。
自此以后,唐州诗坛定然人杰辈出,诗才冠绝仙秦一百零八州。
柳河东看着满天飞舞的灵动文字,文气横空,弥漫不消,脸上的惊讶之色也是越来越浓。
他自诩见多识广,也没有听到过谁证道文宗时,能引动如此多的文气,诞生如此多的灵文。
如此恐怖数量,几乎是正常文宗能够引动文气、灵文的五六倍以上。
没错,他和韩昌黎就是属于正常文宗范畴,以阐述儒家经义至理证道。
一般来说,文章越符合儒家圣道,引动的文气越多,衍生的灵文越多。
而诗词歌赋篇幅有限,哪怕是才高九尺的佳作,也远远逊色于阐述儒家经义。
可李太白却凭借自己创作的上千首优秀诗文,量变引发质变,完成了最终的逆袭。
“壮哉李太白,异象盖古今!此后,谁敢言诗赋乃是小道?”
诗圣杜子美朗声一笑,声音中满是自豪与兴奋。
自儒圣道化文曲,门下七十二弟子受其恩泽,尽皆证道圣贤,被世人并称为“儒家七十二圣贤”。
其余三千弟子,也在文曲恩泽之下,臻至大儒境。
儒家圣道起源于儒圣,由儒家七十二圣贤和三千大儒共同发展壮大,成为当世第一显学。
因此,阐述儒家经义,注解圣贤典籍,最容易贴合圣道,证就圣贤的几率越高。
如横渠先生,凭借着“横渠四句”,引得文曲星垂,铸就圣心。
若非天不假年,未能在寿元大限前,凝聚出圣魂,儒家将再多出一位圣贤。
即便如此,横渠先生也被世人尊称为“虚圣”。
如司马相如,一篇《凤求凰》,千古名赋,却只是文宗而已。
儒道九十九位圣贤,皆是以经义凝聚圣心、圣魂,证就圣道,无一位以诗词歌赋证道。
李太白的出现,却给所有主修诗词歌赋者带来了光明,带来了证就圣贤的希望。
诗佛王摩诘、诗魔白乐天、诗鬼李贺等诗坛大家,见此景象,古井无波的脸上少见的流露出笑容。
从文运的趋势来看,诗词歌赋之道越发完善,有证道的希望。
作为当世诗坛大家,他们自诩诗才不弱无人,同样有证道圣贤的希望,自然颇为欣喜。
除了杜子美等诗坛大家外,那些主修诗文的儒修更是欣喜若狂。
一旦李太白成功以诗证道,诗文的威能将会大幅度提升,拥有着匪夷所思的力量。
“文气如海!”
“盛况空前!”
“不可思议!”
“足以记入长安郡志,乃至是唐州州志!”
长安郡本就文气昌盛,普通人都能咬文嚼字,但长安郡城,乃至是整个唐州,却没有出现一位当世文宗。
虽然李太白并非长安郡人士,但是他在长安郡证道文宗,教化一方,长安郡百姓自然是与有荣焉!
不少儒修已经开始在研墨构思,准备将这一盛况写入读书笔记中,传之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