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合丰将费婉蓉的信放在一旁,犹豫再三,最后取了一张笺纸,挽袖提笔,笔尖饱饱蘸了墨,片刻之后便成了。

她将笺纸封好,她咬了咬牙,喊来信任的丫鬟,如此如此吩咐一番,丫鬟便拿着她的信匆匆而去。

写信的确是大昭王朝一向重要的社交活动,相隔两地的人通过写信维系彼此的感情,交流想法,达成目的,包括慰藉一颗老父的愧疚之心。

这天,大昭皇帝赵洵接到了大女儿出嫁以来的第一封信,这封信来的是那么快,甚至是出嫁途中就寄出了。

让赵洵欣慰的是,大女儿对这一桩并不太美满的婚事并无太多抱怨,只是表达了一下想念之情、对兄弟妹妹们的挂念,还有沿路的景色以及……委婉的提了一下长公主女儿张纤郡主的事情。

张纤郡主亲自赶到樊城去送了她一程,大女儿认为,郡主的身体已经痊愈并且十分健康,可以适应安阳城的生活了,应该去把她接回来。

赵洵想了想,派人去传他的妹妹长公主赵清进宫。

长公主当时在自己的府中,一边听着门人说话,一边看着庭院里小儿子和侍女们玩耍,小儿子一岁半了,长得白白胖胖,因为太胖狠了,走路都比别的孩子要晚,如今还走不稳,侍女们逗他走路,他玩得十分开心,张着缺牙少齿的嘴巴,笑得口水都流出来了。

门人见公主心不在此,匆匆禀完,躬身退去,长公主只往那人看了一眼,由他退下,并未说话。再回看着儿子,长公主的思虑便拓展到远在建安的闺女身上。

尽管丢开女儿,一方面是为了磨练她的性子,一方面是为了避开风头,但是到如今,也该差不多了,而现在还未有动静,并非是她这个做母亲的不愿,而是发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首先,是大皇子赵荻回来了。

大皇子赵荻和张纤当年是陷入同样的麻烦当中,张纤离开不久,赵荻就被他的父皇给支到了武州湛西,理由是给他的伯父老康王侍疾。

老康王是先帝的长子,比赵洵大二十岁,与赵洵的关系不算太差,不过弄到皇帝派皇子亲去给他侍疾,也太过了些……想把人支开也未免太明显了些。

一去就是将近两年,直到老康王去世,赵洵这才不得不把赵荻召回。

长公主听到这个消息,便搁下接回女儿的念头,倒是要先看看皇兄见到赵荻的反应再说。

不想,这反应却是令人称奇,长公主是知情之人,皇兄对赵荻的种种猜忌,已经到了不愿意见到他,不惜找了由头将他远远的打发了去的地步,可知这次赵荻回安阳,处境将会十分尴尬。

可是不想,皇兄见到赵荻时突然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异常亲切相较于过去的漠视而言,甚至于没多久,就痛快的封了赵荻一个“景王”,建府邸,赐宫人,金银入流水一般的赏下去。

按照大昭朝的惯例,除了太子,皇子年满十四迁出宫外开府,封赐爵位,而赵荻如今,已十六了。

皇帝为何突然转变了态度?这其中的缘故竟然连长公主都不能分辨,故而未敢轻举妄动。

观望了没有多久,便发生了北狄王求亲一事,这件事居然也能扯到张纤的头上,原来北狄王的使者,曾私下求见长公主,隐隐打听了些张纤的事情,惊得长公主出了一身冷汗,怕北狄王又打上自己女儿的主意,连忙放出消息,说女儿张纤体质甚是柔弱,几乎把张纤说得风一吹就要奄奄一息了一般。

如此几番,直到裕荣公主顺利嫁出,长公主一颗悬着的心才稳稳落了地。

而远在建安的张纤又怎会知道,长公主一次一次拒绝她请回的请求,一次一次言辞更厉,乃是出于焦心着急,是要女儿安安分分的等到她觉得安全的时候才能回来。

纤儿她,会怪母亲吗?想到张纤,长公主思虑上了眉头。

尚在盘算着如何接回女儿,一个侍女匆匆进来禀告长公主,皇上传她进宫。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