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有交好的勋贵们前来探监,说三法司那边一点大动静也没有,黄公也醒了过来,皇帝亲自去他家中看望,还赏赐了好多药物。

紧接着中午时,三法司的官员们来了,只是简单的询问了几句,虽然嘴上说的厉害,但行为上很像是走个过场。

待他们走后,张杰方才明白过来,一早来的那翰林编修说的是真的:如此大的事,居然就这么遮过去不成?

可现实就是如此,由不得张杰不相信,因此尝试着要求来见王凡,谁知居然没有被拒绝:看来这些人也是得了命令,没把自己当犯人看待。

因此张杰那两个头磕的是真心实意的很。

把前因后果说了,王凡暗暗点头,心说老太监的动作倒是迅速。

又对张杰所说的那个杨寓产生了好奇,永乐朝的文臣之中“三杨”可是十分了不得的人物,其中一个就叫做杨寓,但他以字行于世,后人都叫他杨士奇。

此时算一算,杨士奇就是在建文朝时被召来做的翰林。

只是他为何会来告知张杰?

王凡也没有细问,与杨士奇结交,日后到了永乐朝有的是机会。

张杰又说了些千恩万谢的话,更拍着胸脯表示,日后王凡但有任何驱使,一声令下,刀山火海绝不皱眉,方才离开。

王凡正收拾着地上被张杰掰断的木栅栏,又有人前来,正是高翔和曾凤韶等人。

见到牢房门被人破坏,先是一惊:这是有人又来刺杀小天师不成?

王凡哭笑不得的遮掩过去,他可不敢告诉曾凤韶是张杰来谢自己,请众人坐下。

经过昨日里在朝堂上一起并肩作战弹劾凤翔侯张杰,王凡能够明显的感受到这帮人对自己更加的亲近,俨然有了些小团体的意思。

他们基本都是年轻人,最大的也不过三十出头,此时还是满怀着满腔的抱负,想要做一番事业。

如若不然,也不会在建文朝覆灭后,或自杀殉国,或宁死不降。

忠君的思想固然是有,但还有一些因为齐泰黄子澄等中枢权臣暂时离朝,给了他们更进一步,大展拳脚的机会,却又被燕军破城打碎的绝望。

曾凤韶等人对齐黄把持朝政不满,虽然与方孝孺亲近,却并非方党——方孝孺更没有这个能力组建属于自己的党羽。

之所以走的近,基本都是因为在朝堂上他们属于边缘人员,方孝孺在建文朝三驾马车中,也属于边缘马车,因此有些同病相怜。

曾凤韶这种监察御史,昨日里御前弹劾,还是他平生第一次面对面与皇帝奏对,兴奋的一夜没有睡着。

其他也都大多如此,因此说起昨日的事来,很是激动,连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王艮今天也是脸色潮红,因为插不上嘴,只能冲着王凡行礼,敬佩他昨日能够仗义执言。

说完昨日大家一起做的事,高翔又把朝中今日的动向给王凡说了一遍。

大明第一八卦的好处还是有的,比如高翔并不知道王凡和吴亮商议的事,却凭着搜集来的这些朝中信息,得出此事绝对会“雷声大雨点小”的过去了。

甚至有些悲哀的说黄公不会因此问责,张杰只怕也顶多是罚些俸禄了事。

众人又唉声叹气起来,曾凤韶则斗志高昂的表示,小天师没事便可,与朝中不正之风做斗争,不是一时一日能够解决的,守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又主动说笑,问王凡要不要弃道从文,他们这些人全都是进士不说,王艮更是乡试的解元,殿试的榜眼,有他在,教出个状元弟子也不是难事。

王凡则笑骂道:“我把你们当知己,你们却想当我老师,姓曾的当真是不当人子。”

闹闹腾腾一番,众人又觉得王凡劫后余生,真是再好不过,谁都很默契的没有问,王凡那燕王密探的小册子到底是不是真的。

对于王凡的真实身份,他们心里多少也都有些底。

但这件事皇帝都没有定性——看起来也多半不会定性,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不好胡乱猜测。

更何况,他们与王凡结交,并非是因为他小天师的身份,而是因为他这个人。

甚至昨晚曾凤韶和高翔还争论过,认为就算自己认识的小天师真的叫王凡,那也是没有本事怂恿湘王造反的,加之王凡能够为了救母卖身,这是可以上二十四孝的典范了,历来为儒家弟子所推崇,这样一个有孝心的人,岂能是大奸大恶之辈?

王凡能够带着他们直言面圣,更把黄子澄辩的哑口无言,昏死过去,大大的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他们这些年轻一辈的官员,对于削藩上面,与朝廷,或者说与齐黄二人,甚至是皇帝,有着截然不同的政见。

他们主张徐徐图之,大明的藩王和汉朝的藩王有本质的不同,大明的藩王没有实际的封国,所镇之地的税收、政务,甚至军务,全都由当地的衙门所管。

藩王府中的用度和卫队军士的粮饷、武器被服也全都由朝廷提供。

就算是汉武帝的推恩令,也是不合适大明现在的藩王的。

只是因为年轻没有太多的经验,这群人分析的倒是头头是道,可解决办法却没有提供,只是说徐徐图之便可。

再加上人微言轻,朱允炆也只是看了一眼就扔在一旁,没有任何的下文,反而采取了火急火燎削藩的政策。

是以,在这一点上,曾凤韶这些年轻的官员们私下里颇有微词。

而在对付湘王的手段上,朝廷采取的是让士兵乔装打扮搞突袭,这等事情与儒家做事光明正大截然相反。

曾凤韶等人全都是正经的儒学子弟,坚定的认为对于叛乱要行王者之师,以王道制不道,方才是治国之本。

可是朝廷在对付湘王这件事上,一没有行王道,二太过不计宗室之亲,与儒家提倡的正、孝所违。

虽然湘王最终还是反了,纵然大逆不道,可正是因为朝廷不正在先,方才引起不正的结果。

若是能够以正对之,湘王岂能谋反?

也正因为他们的这些态度,所以不光齐泰黄子澄不待见他们,连朱允炆看到他们也有些心烦,认为这些人阻碍了自己创建唐宗汉武的功绩。

这些复杂的原因结合在一起,方才让他们觉得,王凡若不是小天师更好,那样的话就可以考科举,成为他们的一员,到时,朝堂之上,有他带领着自己等人,一扫建文朝的浑浊指日可待。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