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朱高煦搂着韦妃准备进入房间的时候,王彦带着朱棣的口谕到了。

听到是父皇的贴身太监前来宣旨,朱高煦有些败兴的放下韦妃,迎了出来。

自知会被父皇训斥一顿,故而,朱高煦脸色并不是很好,看着王彦:“这么快父皇的旨意就到了。”

王彦能够成为朱棣的贴身太监,最会的便是察言观色,也很清楚高阳郡王的暴脾气,不敢怠慢:

“奉陛下口谕,高阳郡王朱高煦接旨。”

天子口谕,朱高煦当然不敢放肆,立刻正了正神色:“儿臣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高阳郡王勇武睿智,忠勇可嘉。今所言之策略,于国于民有大功,朕心甚慰。顽劣子弟,在尔潜移默化之下,失小节却堪大用。今特指敕告,予以褒奖,以彰潜德,钦哉!“

本来已经等待父皇骂一个狗血喷头的朱高煦,不可置信的抬起头,看着王彦:

“父皇,父皇这是在褒奖我?”

这些年来,朱高煦哪里被这么表演过,这种奖励的口谕,不都是表彰自己的兄长的么。

王彦看着朱高煦,喜滋滋的继续补充道:

“恭喜高阳郡王。陛下除了这个口谕之外,还特意让奴婢叮嘱,有关抗倭之政策,待机而发,故而朕知你知,切不可宣扬出去。”

叮嘱往后,王彦又加了一句:“王爷,这一次陛下龙心大悦,等到时机成熟,定有一番赏赐。”

朱高煦被夸得一头雾水,怎么就自己提出了抗倭之政策,还让父皇这么的高兴。

“难不成,当真是我之前和南奕闲聊之际,说了一番抗倭妙计?只是,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朱高煦又想了想,也想不出自己当时是怎么提的方案,不过,这都不要紧。

“哈哈哈,父皇谬赞了。这都是咱为人子者,该替父皇分忧的。此等小计,不足挂齿。王公公辛苦了,同喜同喜。”

朱高煦心情很不错,拿出了一些银两打赏了王彦。

“谢王爷赏。那奴婢就告辞了,王爷可记住万岁爷的叮嘱,时机未到,切不可宣传此等国策。”

“懂,懂。法不传六耳。”

朱高煦挥了挥手,一副高人模样,只是,心里面也痒痒,自己到底说了何等高见。

只是,如今局面,他也不好意思去询问。

“看来,本王果然是天赋异禀,这南奕有我这般姐夫,真是好福气啊。”

朱高煦美滋滋的又回去找自己的韦妃,人逢喜事精神爽!

...

...

南京城中,有着几处乃是人货聚集之地。

最著名的一处从三山街到斗门桥一带,大多是果子行。大中桥、北门桥、三牌楼等处则是大集市,其他的铜铁作坊,皮市,鼓铺在三山街口,伞市在应天府街西侧。

而此刻,在北门桥南畔,有着一个高调的商会会馆,乃是最近炙手可热的江右商帮的总部。

江右商帮,即江西籍的商人,随着江西的读书人不断的进入朝堂,成为了继淮西勋贵,浙东智囊集团之外的又一大新兴势力。

尤其是,随着解缙,杨士奇,胡靖,金幼孜,胡俨等人入职文渊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