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和李善长之后,其他人也纷纷建言。
老朱翻着面前资料,一边听着,一边还不时看向对面的甘肃地图,片刻后道:“那就如此,陕西三万,四川三万,凑够六万吧,都送去了给汤和。这……甘肃初定,他这个征虏偏将军就在那里镇个两三年,俺就不换人了。陕西……让耿炳文看着就好,俺对炳文是放心的。”
老朱这些话看似随口说出,会议室内,众人却都是一顿,才纷纷附和。
不由可怜一下某个家伙。
堂堂从一品的左御史大夫,大明北伐大军的征虏偏将军,按照之前序列,是排在徐达、常遇春和冯胜之后的第四号人物,就这样三言两语的被皇帝陛下留在了偏远的甘肃之地。
还两三年。
啧……
就只怕,之后的续功封赏,老汤都没办法及时赶回来了。
这就是当年骑一次屋嵴的代价啊。
相比其他人的感慨,同样明白其中关节的朱塬倒是觉得,汤和这样的结果,其实也不错。
离老朱太近,反而容易出事。
某人的‘克’字属性……看多了,还真不能不信一点。
朱塬私下其实就想着,等接下来身体更好一些,自己也要经常出去走走,就比如之前明州那样,外放一段时间,做一点事情,再回来。
实在没办法。
九九重阳已经是很烈了,自家祖上,可是九月十八……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三个‘九’。
皇帝陛下三言两语,不仅决定了征虏偏将军汤和要在西北待上几年,同时也决定了四川和陕西六万人的屯卒命运。
话题还在继续。
老朱让人把汤和附带的那份名单用大字写了挂在对面竖版上,又问道:“都说说,这些个人……是召来京师,还是施恩,让他们就留在甘肃?”
李善长这次先开了口:“主公,臣以为,甘肃初定,这些个地方头领,必是要召来京师看管起来,免得他每反复。”
吏部尚书杨宪这次有不同意见:“陛下,甘肃各部都是归附,虽说有摄于我大明军威之故,但若是召入京师软禁,只怕将来……那云南、辽东、漠北各部,以此为鉴,不肯再轻易归附我朝。因此,臣以为,还是宽和一些,召来京师,封赐之后,再打发他们回去就是。再者,这一来一回,也有一年半载,这些时间,汤将军把那边事情做好了,也就不会再有后顾之忧。”
两位大老如此说,又是一阵议论。
老朱对此是有些犹豫不决的,他很想把甘肃各部首领拘在京师,但也明白,结果很可能就是杨宪所说的那样。
听了一会儿诸人的讨论,老朱再次看向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笑着问道:“塬儿,这任多热闹,为何你反而不说了?”
“不好选择,都是有利有弊,”朱塬实话实说:“所以,我还是等祖上做决定好了。”
对于这件事,朱塬也确实没有太倾向的看法。
说起来,曾经倒是有个桉例。
纳哈出。
洪武二十年,冯胜率军逼降纳哈出之后,纳哈出就被召来了京师,封为海西侯,然后,老朱也算对纳哈出委以重任,第二年就派对方与傅友德一起出征云南。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纳哈出病逝于南征途中。
这件事还有一些阴谋论,大概就是,让一个习惯了北地寒冷的人去往云南烟瘴之地打仗,就算不动刀兵,水土不服也能扒掉一个人一层皮啊。
纳哈出大概就是这种死法。
至于是自然而然,还是附带着人为因素,就没人知道了。
当下。
老朱想了想,又问道:“俺若想把他们留在京师,塬儿,你可有法子……解决杨宪刚刚说的那些问题?”
这两天在家里有些沉迷女色了,朱塬不太想动脑子。
不过,既然老朱问起,朱塬也只能强行转动起脑瓜,片刻后,忽然点头:“有啊。”
大家一起看过来。
老朱也示意:“快些说,不要磨磨蹭蹭。”
朱塬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众人:“……”
老朱:“怎么又扯到你那生意经上去了?”
“就是要做生意啊,”朱塬道:“首先,河西走廊本就是商道。其次,这些部族或军镇首领,本身也都拥有不菲的身家。那么,我们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嗯,不是两者,朝廷也要加入进来,算是三者,然后……大概就是,成立一个商业联盟。”
朱塬说着,越想越通透,几乎有些眉飞色舞:“祖上,我觉得,这样的话……是不是把他们留在京师,其实都无所谓了,只要实现利益捆绑,让他们必须牢牢地依赖着我大明朝廷,别说什么降而复叛,哪怕做一些对我大明不利的事情,反而就是对他们自己不利,到时候,他们只会绝对拥护咱们大明的正统。”
朱塬是通透了,这一番话之后,现场……大家是更加湖涂了。
老朱被灌输太多,倒是觉得自己有些明白,但……于是摆手:“塬儿,这太笼统了,你具体了说?”
“具体……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朱塬道:“祖上,这也需要做出一整套方案。不过,暂时随便说的话,就比如……类似海贸公司那样,在甘肃,也成立一系列贸易公司,不仅与中原地区通商,还要把触角面向西域。这些贸易公司的股份,这一次,朝廷要占大头,甘肃地方势力占小头,当然,只要做好,其中的利润绝对丰厚。大家一起做生意,利益也就捆绑起来了。”
朱塬说完,其他人还在思考,李善长却觉得自己终于抓到了一个关键:“平章,这……一张饼,与其和别人分享,那里有自己一个人独吞来得好。那甘肃地方势力难道就不想着,不需要咱大明朝廷,自己来做,岂不是更好?”
“自己做,怎么做?”朱塬反问了老李一句,没等他回答,就顾自道:“河西走廊,更多还是一条走廊,自身出产……马匹、牛皮之类,或也算丰厚,但终究单调。而我大明可以提供的,茶叶、丝绸、铁器、药材、纸张等等,反正,就太多了,而且,这些东西,不仅可以在河西贩售,关键还是西域。丝绸之路这些年不太通畅,如果能够重新打通,可以想见其中利益。呵,这么说起来……我要是那甘肃地方势力,面对如此诱惑,我不仅会归顺大明,还会尽可能的帮着大明去攻打西域,把那片地方收回来,或许,商道就通了。”
朱塬说到这里,对面一直话语也是不多的邓愈开了口:“平章……这听起来,其实就是‘让利’二字?”
朱塬笑:“御史不会想到宋朝岁币之类的事情上去了吧?”
邓愈也笑着,却是摇头:“倒是没有,只是,平章刚刚也说了,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咱们能给他们让利时,或许是归附,若有一天,给不起了,那岂不是就要判离了?”
老李没想到邓愈这么犀利,有些欣喜,跟着也补刀:“平章,你可曾想过,若那些地方势力得了太多好处,实力不断增加,兵强马壮的,野心也跟着膨胀,将来……只怕还要大军再走一趟。”
“既然诸位都能想到,我哪里会留下这种漏洞?”朱塬道:“一方面,我刚刚就说了,比如那贸易公司,大头肯定要控制在朝廷手里,到时候,如何分红之类,肯定要朝廷说了算,他们只能算股东,更多只是分红权,能不能参与管理,也是朝廷说了算。公司成立初期,为了稳住他们,可以让他们参与一下管理工作,但,将来,就安安心心吃分红,当一个富家翁。另一方面,有得就有失,咱们给出这份好处的前提,当然就要收回一些东西,比如,地方势力手中的武装力量。这个需要一些时间,但,最终趋势,肯定是那片区域里,只能有朝廷的军队,普通百姓,种种田,养养牛,或者手中有贸易公司股份之类的,安心做一个富家翁,也就够了。再者,边地毕竟苦寒,等他们有了钱,再见过中原的繁华,难保不会想要主动搬来中原居住,到时候,就更没有了威胁。”
这次,朱塬说完,下首一人忽然没头没脑的冒出了一句:“无恒产者……”
然后就没了动静。
大家看去,是礼部尚书钱用壬。
随即就忽然了悟。
到时候,本来有兵有马有部族有牧场的一群人,虽然很有钱,但……某种程度上,却都变成了‘无恒产者’。
无恒产者无恒心。
这是《孟子里的原话。
不过,这里却不是这样理解。
这里的‘无恒产者’……是任人宰割啊!
<!>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