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打起来了,根本承受不住鞑靼的铁骑的进攻,知府胡东皋懵了。鞑靼人攻城套路太深,根本防不胜防。

“娘的!鞑靼一开始就准备打宣府!”总兵杨厚在军帐内骂骂咧咧,“故意放出打大同的消息,就是为了迷惑我们!”

“咱们的兵进了京,换来了一群修河的兵,这怎么打!”

“将军,别急啊,咱们必须守住啊。”一个穿着绿袍的文官站在那瑟瑟发抖发抖。

“守?拿什么守?鞑靼都已经快上城墙了!”杨厚愤愤说道,“胡东皋人在哪?问他准备巷战又支支吾吾。”

“将军,将军,息怒息怒啊。”文官急急忙忙的倒茶。

现在宣府仰仗着杨厚,宣府没有那么容易破城,只要拿人命去填还是有希望守住的。

只是鞑靼过于狡猾,竟然先行一步假装商队进城。得到了宣府换兵的消息,也摸了城防。

现如今城外集结重兵,宣府能守住也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而这代价几乎没有人会想要去承受,躲都来不及。

对于杨厚口中所谓的巷战,文官压根都没有考虑,根本不现实。城墙上的士兵不拿命去守,缩回来不也一样是个死。

宣府百姓不是几百年前的太原百姓,谁会真的拼死抵抗。

“将军,宣府虽城小而坚,长河深堑,萦带乎四维,民始有赖以安焉。”文官苦口婆心的劝说道。

他说的倒是也没错,宣府镇占冀州之地,南屏京城,后控沙漠,左边是居庸关,右边是云中大同。

它的原身就是大同城附庸,后来因为军事需要而演变成了一个军事重镇。其地理位置优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可以这样说,只要鞑靼攻破了宣府,就可以直接威胁到京城。明成祖朱棣上位的时候,五次北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震慑瓦剌与鞑靼。

但真正打起来的次数并不多,骑兵胯下跑马,拎着重锤神出鬼没。他们保持着狼一样的敏锐直觉,十分的难缠。

明成祖确实威武,那时候大明军队确实也能打,但鞑靼从来就不会打吃亏的仗。

真要是看情况不对,早就往大漠里一钻,一点点痕迹都不会有。再后来,朱棣撒手去了,经由堡宗这么一闹,明朝就更无力北征了。

对于鞑靼,明朝也是以防守为主,怀柔为辅。在大同和宣府都开设了茶马互市,以满足两边的生活需求。

但在土木堡一战之中,宣府受损严重。此间还出了一个有名的将领,杨洪。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叫门天子朱祁镇喊话杨洪,杨洪好说歹说就是不开城门。

杨洪不开门一方面是为了宣府的百姓,另一方面土木堡之战之所以输的如此惨,一方和杨洪的儿子也有分不开的关系。

当时杨洪的儿子杨俊驻守独石口,面对瓦剌部的突袭临阵逃跑,杨洪怕自己的儿子被斩了,于是拖延不报。

如此一拖导致明军被突然出现的瓦剌部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当时军队已经有了很多问题,这就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家一门三侯伯,但最后还是被追究了,子孙下场凄惨。一直到了弘治帝时期,心软的朱右樘看不过去给其曾孙杨珍录为龙虎卫带俸指挥。

说道底,宣城的军侯世家的杨氏就此败落。而这个总兵杨厚与杨氏一族有些关系,但是关系不大。

打仗是能打,但是脾气也大。如今宣府这个局面,许多城墙烂的掉牙了还没修缮,实在是让他心寒。

也不是大明没钱修,只是弘治帝一心都在宗教之上,大把大把的钱而人力都用在信仰上了。

至于朱厚照,小皇帝才没有这么心思管那么多。他的理念就是及时行乐,拿回属于他的一切。

“城墙都不修,拿什么守?”杨厚怒吼道,“朝廷也不是没钱,贿赂上官就有银子,说修城墙就没钱。”

“现在出事了,想拿我们弟兄们的命来堵上?”

“总兵,这.....您也知道,这宣府以前三百里的边,如何能修得起。”文官有些为难的说道。

“就算是火焰山到合河口这一段二百多里,算上沙土与人力,修墙一丈高就要花费银钱五十两。”

“再着退一步,就算有些城墙腐化并不严重,凑合凑合也还能用,但满打满算,一丈高也需要花费30两银子。”

费用如此之高,朝廷根本无力承担,杨厚心里也清楚这一点。何况鞑靼前些年经常犯边,根本没有精力修缮。

刘瑾当权时局面更是混乱不堪,宣府的将官与文官都在想办法巴结刘瑾,贿赂刘瑾。

说到底,这墙根本就修不起来。

......

秦墨收到鞑靼攻打宣府的消息之后就离开了应州,留下了康海在那处历练,反正应州是安全的。

自打弘治十七年应州血战之后,秦墨花了大量的银两用便宜坚固的水泥修缮应州城。

和其他的坚城相比,应州城丝毫不比任何城池逊色。这也是秦墨放心离开的原因,他不想应州迎来第二次血战。

大同的辖区很大,所以离宣府也特别近。但他此时也没有去救援宣府的打算,去了就是找死。

他现在的身份是反贼,并非他不想救,而是救了就得害死自己。行军打仗一腔孤勇,而是烧钱游戏。

他秦墨虽然现在并不缺钱,但也没有取之不尽的聚宝盆。钱财不会凭空得来,大同府城每一笔钱都是大同的百姓的血汗钱。

若是自己一个反贼打着拯救宣府百姓的旗号跑过去,在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难免会被明军背刺的情况下,还打个锤子?

秦墨又不傻,当然不可能干这种蠢事。就算他有热武器,但是热武器也不是无敌,这根本不是装备的问题。

就算是冷兵器,人家守着城背刺,这还怎么打。就算打赢了,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秦墨干脆选择无视,如果宣府真的受不了,会想办法向固原向着大同求援。

彼时再看看朝廷那边的态度,看看他们是什么反应,反正自己这边先按兵不动,一边继续攻打太原。

被架在火上烤的朝廷,又不是他秦墨。他不急,谁爱急谁急。

回到侯府。

一切似乎和原先没什么两样,二娘还得待在王氏。家族内部的事情多,生意也忙,很多事情都需要二娘过目。

自打大同反了之后,这里更像是一个独立的藩镇,一切都是照常运行。而云中侯府底下的三个实验室也开始光明正大的出现,对外招收学徒。

这也多亏了秦墨治过两年的学,两年间几乎什么都没干,就是到处修缮书院。

这些事情给他种下了丰厚的因果,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或是重新回来读书的孩子都知道是侯爷让他们读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