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晋说道:“大爷,我们就要这两件瓷器和这四件玉器,麻烦您给个价吧。”

“这只盘子你不要了?”诸大爷刚才明明注意到,叶晋之前在屋里很喜欢这件瓷器,刚才也没什么反应,怎么现在突然就不要了?

叶晋委婉地说道:“不太符合我的想法。”

诸大爷皱了皱眉头,随即说道:“你要的这些东西,一共给我十二万,你愿不愿意接受?”

叶晋考虑了一下,这个价钱扣除走眼的因素,加上他要给柯小磊拉纤的钱,只是比市场价便宜一些,这要么老人懂行,要么他之前请别人鉴定过,或者他只是个传声筒。

“不能便宜一些了?”

诸大爷摇了摇头:“不行,我就要这么多。”

叶晋沉吟了片刻,答应道:“好吧,就这个价钱。”

诸大爷又指着那只素三彩果纹盘:“如果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收这只盘子,我可以再给你便宜两千。”

其实,不单单是他,唐翰和崔彬飞也都很好奇,叶晋为什么不看好这件瓷器,他们刚才也都看过了,并没有看出问题。

“大爷,冒昧问一下,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叶晋问道,这种时候,自然就不用抱着“不问来路”这样的规矩了。

诸大爷说:“没什么不好说的,这只盘子应该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爷爷在津门购买的,当时花了不少钱。”

叶晋装模作样地点了点头:“咱们先说这件瓷器的问题在哪,其实它仿的已经很逼真了,只是制作者没有考虑到一些问题,真正的康熙素三彩,胎底的颜色多非纯白,略带黄色,这是时代特征,也是辨别真品的要点,这件仿品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来。

而且同样是青釉料,素三彩的颜色特点是柔、透、嫩,多色而不杂、虽素净而不寡淡,湖水青更是如一汪泉水荡漾开的浅浅青色,仔细看,这件仿品的颜色就较为呆板,和真品是有着一些差距。考虑到你说的购买时间和地点,我怀疑它是同泰祥的作品。”

清末民初,出现了不少明清官窑瓷器仿品,以京城的“德泰”和津门的“同泰祥”仿制得最多,至今仍在海内外文物市场上,时时以真品面目现身。

其中又以同泰祥仿明清官窑瓷器的色彩、品种多,数量也大,国内外现存明清官窑瓷器中的赝品,不少是同泰祥于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jdz仿制的。

据说,当时包括溥仪,庆王爷的后裔,军机大臣那桐,以及曹锟、黎元洪,王占元、李纯,孙传芳,张作相、吴俊升等人,都买过同泰祥的仿官窑瓷器。

有个故事,说有一位叫沈吉甫的大商人,也是个颇有名气的收藏家。他从1900年至1931年,先后搜集历代名贵瓷器达千余件。

沈吉甫眼力很强,收藏明清瓷器讲究釉色、彩头,一般瓷器他都看不上眼。可就算这样,他还是上了大当。

一天有人给他带来一件黄包袱,包着一只锦匣,匣里软囊卧着一件精美的珐琅彩瓶。这只彩瓶,胎质洁白,薄如蛋壳;锦匣的名签编号,都是宫里的标志。那人说还有十几件这样的瓷器。不久又拿来十几件黄包袱。

沈吉甫将彩瓶一一观赏,最后以10万大洋的代价全部买下。

当时他兴致勃勃,请来京城的几位朋友观赏,但几位鉴赏家商量之后,最终都没表态。一看他们的态度,他顿时明白了。

他送走了朋友,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这才发现所谓乾隆珐琅彩瓶胎骨薄,彩质也不够细腻。???.

后来他才知道,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同泰祥在jdz仿制的。他越想越气,盛怒之下,把那些瓷器摔了个粉碎。

叶晋讲了这个故事,继续说道:“从这位沈吉甫老先生的遭遇就知道,同泰祥的仿制水平有多高,实际上当时的赝品,如今看来已经可以说是精品、真品了,打眼也很正常。当然,大爷你这件素三彩,应该是你的长辈购买时没注意,所以才着了道吧。”

诸大爷顺着这个台阶就走了下来:“应该就是这样,小伙子真是好眼力,我家的这些古董,看来是找对买家了。”

叶晋谦虚地笑了笑:“大爷,要不你把剩下的收藏,也给我们瞧一瞧?”

诸大爷打了个哈哈:“我暂时还想留个念想,等以后想要卖掉,再联系你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