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报纸,他带回来的还有欧洲最近的战术和训练方式。

他国内的三万哥萨克骑兵,六万射击军团进行整训,同时对内扩军三万。

腊月三十日,奥克斯塔特战役爆发,六万法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的七万德意志联军在此地用炮火来为世界庆祝永昌十四年的到来。

相比较欧洲打成一锅粥,大明和齐国的科学却在交流会后进步相当之大。

大明军备院于永昌十四年二月合成尿素,打破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限。

齐国也于同年三月提出了细胞学说、进化论和遗传定律的提出。

根据这些定律和学说,许多学士在齐国和大明朝廷的资助下进行深一步研究。

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提出“细胞病理学”的叶天士学士,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等。”

基于这些学说的原理,同年齐国与大明相继在医学院建立细菌学。

五月,永王朱慈焴卒于永邑城王宫,享年八十岁。

消息传回北京后,永昌皇帝为其谥号“昭”,谥为永昭王,永国世子朱和坪即位。

六月初五,定王朱慈炅命世子朱和垒率四万大军进攻沙俄,同时蒙古顺宁王洪阔尔在北方屯兵三万,牵扯波罗的海附近的瑞典军队。

六月初七,得知定国兴兵的彼得一世决定亲征。

他率领圣彼得堡经过半年整训的九万射击军团向南方的瓦尔代城进发,同时在出征的路上为全军鼓舞士气。

六月初九,朱和垒率领四万军队围困瓦尔代城,此时城中仅有五千守城民兵,不堪大用。

朱和垒并没有着急攻城,而是以逸待劳的等待彼得一世率军抵达。

得知定军的态度,彼得一世没有因为己方兵马数量是对方两倍而轻敌,反而是在瓦尔代城北部三十里外的一个村子进行休整。

同时,彼得一世向瑞典本土送去求援信,希望国王阿尔文派出北方地区的两万军队支援。

不过,彼得一世也很清楚,瑞典国王阿尔文十分惧怕定国之后的大明,因此他有很大概率不会出兵。

因此,在短暂休整了五日后,彼得一世毅然决然带着九万射击军团抵达了战场。

此时,四万定军以逸待劳等着他们,而定世子朱和垒则是对射击军团的新面貌感到了新奇,同时不免升起了一丝警惕。

经过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此时的射击军团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前。

他们手持燧发枪,军中火炮大概在三百门左右,队列整齐划一。

这样的军队,已经与定国军队相差不多,定国军队唯一比他们先进的,或许就是燧发枪上的刺刀。

六月十六日上午辰时,战争在瓦尔代城外爆发,同样使用燧发枪的定军构筑了一重重防御工事,这些都是彼得一世从未接触过的工事手段。

他命令下面的书记官将这些防御工事记下,同时指挥军队进攻,试图驱赶前来骚扰他们家园的定军。

不过事实证明,即便射击军团经历了军事改革缩小了与定军的差距,但他们与定国士兵的差距却依旧存在。

战场上,依托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防御工事,定军将士以一敌二还游刃有余。

仅交战的第一天,沙俄军队就留下了两千多具尸体,而定军的尸体则是被朱和垒有意的收了起来。

这样的手段让沙俄军队在战场上看不到任何一具定军士兵的尸体,以至于他们都怀疑自己一方是不是连一名定军士兵都没有击败。

不过,彼得一世并没有被迷惑,他毫不犹豫的揭穿了定军偷偷在交战中收敛尸体的行为,并借口来夸大了定军的伤亡。

对于“瓦尔代战役”第一天的战损记载,双方各有不同。

沙俄军官瓦卡洛夫在自己的《东征日记中记录沙俄战死人数为一千六百三十七人,定军战死人数一千二百五十六人。

定国的《西征战报中则是记载,定军战死士兵五百二十七人,沙俄战死两千四百六十七人。

这样的记载差距不仅仅是第一天,而是从一开始到战争结束,两方记载都属于南辕北辙。

双方在瓦尔代的拉锯战持续了一个月,军中能站起来的人数也越来越少。

定国统帅朱和垒希望毕其功为一役,彻底在瓦尔代全歼沙俄主力,然后彻底攻灭沙俄。

彼得一世则是想要重创定国,让定国经历这一败后不敢再轻易对沙俄发动战争。

双方的僵持持续到了七月十三日,而破局的出现也在这一日。

正午,在两军休息到关键的时候,一支从北方南下的军队吸引了两方的注意。

经过瑞典国王阿尔文的反复衡量,他最终决定了支援沙俄,因为他从瓦尔代一战中看到了定国想要鲸吞沙俄的战略目标。

如果坐看定国完成这个战略目标,那么瑞典将与定国接壤,今日的沙俄便是明日的瑞典。

因此,瑞典国王阿尔文集结了五万军队,亲自带队前来支援沙俄,这也是他耗费了一个半月才抵达战场的原因。

半个时辰后,当瑞典军队抵达战场,沙俄幸存的七万多士兵全部欢呼了起来。

相比较沙俄军队的欢呼,定军这边的三万多士兵则是面面相觑,有些犹豫。

不过不等他们想清楚,身为统帅的世子朱和垒便叹了一口气,随后下令收兵返回定国。

瑞典与沙俄联手,这是定国和蒙古国联手而无法战胜的对手,因此再打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只能撤兵了。

这一刻,朱和垒的心中是不甘的。

作为在明军之中服役过数年的存在,他很清楚的知道,如果大明愿意将步枪装备诸藩,那仅仅定国一家便足够鲸吞整个北欧。

可是,大明没有这么做,而定国也只能在北方同盟的联军眼皮子底下灰熘熘的撤退。

听着背后传来的笑声,朱和垒忍不住攥紧了马缰。

在定军撤退的背影下,定国与北方同盟的第一场战争宣布失败。

八月初二,三万四千多名定军士兵在统帅朱和垒的带领下返回定国边关雁门特维尔。

初三,朱和垒率领百余名骑兵朝着国都定襄奔去,并于初五抵达定襄。

抵达定襄后,朱和垒对其父朱慈炅讲述了战争的艰难,以及北方同盟军的改变。

在朱和垒看来,以前诸藩能对外敌屡战屡胜,原因就在于诸藩军队的武器装备精良。

然而现在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不管是欧洲还是西亚、南亚,各国军队的素质和武器都已经上来了,诸藩军队已经对他们没有了代差,因此自然作战艰难,战死的将士也只会越来越多。

因此,朱和垒建议朱慈炅以王叔的身份上疏,希望皇帝批准诸藩购买步枪。

对此,朱慈炅犹豫许久,最终决定向京城送去奏疏。

不过,他并不是以王叔的身份,而是以一个边塞藩王,一个普通将领的身份送去的奏疏。

奏疏中,他从军事角度讲述了如今大明、诸藩、欧洲、西亚等各地区士兵的素质和武器装备,最后重复评价现在诸藩已经无法压制外敌,因此希望皇帝能够宽松步枪政策。

十月初五,这份奏疏送到了京城,并且得到了永昌皇帝第一时间的翻阅。

在翻阅过后,永昌皇帝请来了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的秦国公李定国,让其拿主意。

李定国翻阅过奏疏后,也认为如果外敌进步如此,那理应宽松对诸藩的“步枪政策”,并且也不用担心诸藩反叛,毕竟现在大明拥有的武器可不比以前那么简陋了。

见李定国都这么说,永昌皇帝朱和垠也当即做出判断,宣布对诸藩限额出售步枪……

<!>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