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话说回来,商朝没有科举,也没有什么选拔人才的制度,上进之路艰难无比。

要么你就去从军,从小兵往上爬,凭借赫赫战功封侯。

要么就只能想办法搏名声。

知道你的人多了,名声大了,各路诸侯,甚至于纣王,都会请你当官,辅佐他治理天下。

孔宣搞出《抡语》也是出自这个目的,目前来看效果还可以。

但最近有一个消息,却让他有些愕然。

冀州侯苏护,突然要广罗人才,开科取士,只要能通过考试,便可以为官。

这不就是典型的科举吗?

这种选拔制度,孔宣也是上个月才和一位好友提过,这么快就传到冀州侯耳朵里了?

而且还真就不问出身,不问家室,考上就能得到重用。

在奴隶横行的商朝,做到这种程度,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考试的题目也很简单……不,是对某人简单。

只要你能注释三句抡语,便可以当官。

注释十句,便可以当大官。

若能成为第一名,恭喜你,可以拜为冀州侯国的司寇,主掌刑罚,相当于后世的公安部长,一步登天。

于是,这几日间关于抡语的各种注释便流行起来了。

如果注释对了,看在孔圣人的面子上,孔宣也懒得驳斥那些不学无术之徒。

问题是连“非礼勿听”这句话,那些才子也能弄错。

“不带礼物不能听老师讲课。”

孔宣听到这句注释的时候,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我尼玛这是有多没文化?

之后流传出来的注释,更是让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非礼勿视……不带礼物不可以抬头看老师。”

“非礼勿言……不带礼物没有资格向老师请教。”

“君子不器……君主和臣子之间,不可以谈论器大器小的问题。”

“……”

下面的人这么注释也就罢了,问题是,冀州侯和他身边的文臣,竟然觉得这样理解很对!

有那么一刻,孔宣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圣人,可以在知识层面睥睨众生。

甚至就连真正的圣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也未必有自己知识渊博。

要知道,这个年头连“礼”都少有。

礼节、礼数、礼法,普通百姓对此朦朦无知,不开教化。

只有顶层的诸侯卿士,才懂得一些礼节,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做到彬彬有礼。

直至商朝灭亡,周朝大兴,才制定了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各方面的礼,规范了社会制度。

又到了孔子时期,礼才大成,儒家才归结出“仁义礼智信”等做人的道德要求。

所以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商朝百姓只能把“礼”当成礼物。

恨铁不成钢之下,孔宣也只能亲自注释,来纠正世人的错误。

可惜,没文化的又何止这个时代的人?

高中文化毕业的孔宣,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句子,还可以理解。

但太过复杂的句子,他便只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揣测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