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后你我便各自回衙,尽快写好送出。”

没在他脸上看到“紧张”之类的神色,赵匡义稍稍有些失望。

不过随即他就反应过来,秦桧似乎也没必要紧张。

先前他写的军报上既无夸大之处,又无谎报欺瞒之行,写的都是实情,他又有何要紧张的?

这次朝廷送来的这封信,他左威卫固然赚了,但秦桧也没有一点损失。

唯一吃了点亏的,可能就是那些边军了。

想到这里,赵匡义心中陡然生出了几分颓意,但紧接着又消失的一干二净。

“秦相,还是一同去衙门里写吧。”他又补充道。

虽然知道他这是在防着自己与吴三桂串供,但秦桧也不点破,只是点点头:“好。”

说完就坐上了轿子,任由轿夫抬着向城中走去。

赵匡义、吴三桂等一干将领也紧随其后,起身跨上马,向县衙的位置赶去。

还在远处围观的大头兵们看见这边的情况也纷纷察觉到了不对,不是说要宣布封赏吗?

怎么都回去了?

人群中再次乱成一团,有人觉得肯定是金人又打过来了,有人说可能是朝廷派来的援兵又到了,让他们接应……说什么的都有。

但这样的情形在几个人来到之后很快就被打破了。

有几个左威卫的将领你跟着赵匡胤他们往县衙跑,而是特地赶回了这边,把陛下又要重新汇报的战事的消息告诉了他们。

前面听到消息的几个士兵陡然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引得周围人不断侧目。

待他们也听清楚这些人说的是什么后,当即也跟着欣喜若狂,欢呼起来,如此最大的呼声不断蔓延,并且传向左威卫的军营。

大家欢呼的内容都差不多,都是老天有眼、陛下圣明之类的话,并且越叫声音越大。

若是一开始一切都按正常来走,秦桧也没故意针对他们左威卫,那这人肯定没现在这么高兴。

只有自己的军功失而复得,在如此波折之下才爆发了巨大的欣喜,同时对帮他们主持了公道的皇帝陛下也多了几分别样的敬重。

李乾要是早知道会这样,说不得还要好好感谢感谢兵部才行。

另一边聚集着的边军们也渐渐听到了这边的情况,同样惊讶……或者说惊骇异常,不少将领面上更是带着几分忧色。

一是害怕朝廷追责他们在军功上玩花招的行为,若真追究下来,肯定惩罚不到那些滑如油的文官头上,秦桧肯定会把边军中的将领拖出来顶缸,而他们下面的人说不得也要受牵连。

二则是惊骇于皇帝陛下对这件事的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若算一算日子,也就在捷报抵京的一两天之内,这封信就已经从京城里发了出来。

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察觉出了军报中的猫腻,并且排除了朝中的一些阻力,发出了这份问询的文书。

前者说明皇帝陛下敏锐洞察,这种小动作很难瞒得过他。后者则说明皇帝在朝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真正有能力惩罚他们。

如果只是其中之一还好,可现在这两者皆备,让边军中的不少将领们都对皇帝陛下生出了几分敬畏,再也不敢有轻视之心……

内黄县衙。

对秦桧来说,再重新写一份军报根本不是难事,信手拈来之下,一封如实描述当日作战详情的军报便已完成。

而赵匡义和吴三桂两人虽都是武将,但却也是出身于高门大户,自幼读书,或许写起来不如秦桧那么顺熘,但也没什么困难。

不多时,三份军报俱已完成,并且盖上了三人的官印。

秦桧没有同另外两人比对的意思,率先将其封了起来,随后两人也将军报封了起来,交由信使发送回京。

做完这些后,三人本以为就可以各回各家了,但还没等他们说什么,外面就又有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来来。

门口的亲兵领着一个信使打扮的人走进来,外表狼狈,但当着三位大老的面又有些畏惧,低着头不说话,只是呈上了一份书信。

秦桧接过看了片刻,就将其放到了桌上,让另外两人也看清楚,同时也开口道:“此乃汲郡郡守发来的求援信,二位将军看看吧。”

这话一出,方才还想着军功、赏赐的两人肉眼可见地沉默了下来。

这已经不是他们受到的第一封求援书信了。

那日虽然在卫河上大破金人,斩敌六千多,可终归是借助了地势之利,那些金人骑兵并未输到惧怕,所以也没有撤走。

这些日子里,他们活跃在周围的郡县之中,不断攻城屠村,所到之处几无能当者。

下游的大名郡、冠县、魏县,上游的汤阴、黎阳,再加上一个汲郡的郡城朝歌,全都出现了金人的活动踪迹,而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赵匡义和吴三桂两人盯着桌上的那封求援信,从字里行间中就能感受到汲郡郡守的焦急。

朝歌,又称沬县、淇县,同时也是汲郡的郡城所在,信上说其已经被金兵围攻了整整一天,若再无援军,恐怕再过几天就要被破城了。

秦桧等了半天见他们两人还是不说话,便又问了一句:“二位将军怎么看此事?”

怎么看?

赵匡义砰砰地拍了拍桌子,高声喝道:“自然是出兵援助汲郡!”

“这些虏贼狗胆包天,如今连围攻郡城都敢做了,若放任不管,他们岂不是要飞到天上去?”

吴三桂对此却不怎么乐观,沉默了片刻才道:“先前金虏追击我等时,都是轻装上阵,由拐子马突袭在前。”

“可过了这么些时日,他们后续携带重装的铁浮图应当也跟上来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