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杨瓒也不好反驳,毕竟董卓已死,罪魁祸首已经得到了制裁,况且陛下刚说的事情的确是董卓所下的命令,李儒作为董卓的部下,虽然助纣为虐,但朝廷诛杀董卓之后已经颁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令,如今再进行清算,的确有些过分。
杨瓒在朝数载,自然明白陛下所言,已经给了他台阶,在此当众场合,驳斥陛下,只会让陛下对他更加不满意。
“陛下,既然如此,那臣的确错怪李侍中了。”杨瓒微微低下了头。
“杨尚书也是我大汉忠臣,所言所说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城外情况紧急,诸多大臣都被朕派去安抚城内稳定,所以没有召开朝议,没有给李侍中解释清楚的机会,才让各位对李侍中产生了误会。”张明继续说道。
张明已经打算,待下一次召开常朝的时候,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他目前可用的谋士并不多,短时间内想要挖掘到新的谋士,或者说长安城里也许还有一些后世闻名的谋士,但他并不知道,也许有,也许没有。
之所以张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主要还是他在之前的皇宫中,便已经发现很多本应存在的历史事件都受到了影响,改变了轨迹,比如曹操献刀,十八路诸侯围剿董卓还是因为他的设计,才有了这一步,现在刺杀董卓也是一样,李肃没有参加,王允也不再是主要出策人,这个时代的王允也没有当权臣的野心。
这也就意味着他对于历史的前瞻性已经不再是最大的优势了,或者说他现在只是一个具有后世知识的皇帝,被搅合在东汉乱世中,所以这就意味他必须更要利用好手上已有的资源,做好每一件事情,而李儒便是一个资源,一个在当下最好用的谋士,一个必须依靠皇帝才能有地位的谋士。
之后张明又问了一些尚书台运行的机制,他对于这种百官奏疏先抵达尚书台,然后尚书和尚书郎批示,最后在抵达宫中的方式非常不满,虽然这种方式已经运行了很多年,但他依旧很不爽,当然他不觉得自己的批示比这些尚书更加专业,但筛选奏疏的权力不应该交给这些尚书。
“从今天开始,所有的奏疏都要进行批示,然后送往宫中。”张明说道。他暂时还没打算先由自己批示,东汉王朝虽然已经衰败,但这套班子至少目前还可以维持着王朝最后的脸面,他不觉得自己的批示比这些人更加专业。
一个衰败落寞的王朝也是一个王朝,非一个人可以驾驭的了,这也是王朝末年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最多延缓王朝的死亡时间,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末代皇帝越努力,王朝衰败的越快。
想要振兴一个新的王朝,有且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战争,死人是最简单的方式,旧的利益者死去,新的利益者诞生,新兴的王朝就产生了,封建时期,王朝换代都是这样的模式,二是改革,提高生产力,王朝慢性死亡的方式,之所以加上慢性,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改革有的时候虽然会提高生产力,但远不及旧的利益者壮大的速度,社会矛盾仍然会进一步激化,最终王朝还是会被毁灭。
对于张明而言,东汉王朝想要振兴,一靠生产力提高,二靠战争,除去旧的利益者。这也是他以后的方向,但是对于现在的他而言,维持住大汉最后的脸面才是最重要的,大汉这杆旗帜不倒,他才有施展的空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