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票拟和批红都是皇帝的权利。
朝廷本来设置了通政司这个机构,其主要职责就是传达政令,收纳朝廷奏章,完全并不需要内阁这个机构在去插手。
所以兴安说的很对,送内阁只能是将自己的手中的权柄送出去。
如此一来,就会让内阁做大,让文臣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这也是后来做了证实的事儿。
但不管怎么说,兴安都是内廷之人,从皇权的角度来说,这一点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朱祁钰一直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皇权跟文臣的权利始终是处于对立的,也就是皇权越强,文权就越弱,若皇权弱则文臣之权就有可能处于巅峰,这在历史上都是有过的。
有前世的经历,又知道大明数百年的兴衰,朱祁钰的心里很清楚,皇权和臣权,只有处于相对平衡的时候,才是状态最佳的时候。
不过,内阁的设立,是对大明极为有利的。
只抛开皇权的角度,设里大明内阁,完全可以调和内外,提高政务处理水平。
说实话,将朝中所有的政务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会有很大的风险。
比如后来的崇祯皇帝,独断专横,刚愎自用就是导致其亡国的一个原因。
如果天子是个明君,一切自然好说,但是若皇帝能力不足,如后来的正德皇帝,那整个大明的政务就会受到严重阻挠。
内阁成员,至少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他们处理国家的政务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出问题往往还是在君王身上。
只有将朝政寄托于制度身上,才有可能保证实施。
可是,制度是有人制定的,也还是有人执行的,到时候万一碰到一个硬气的皇帝,你就是制度再好,也不能奈何人家。
除此之外,朱祁钰认真琢磨了自己前世失败的原因,其中还有一个就是自己身体不好,总生病,而且还没有儿子。
所以,只要他一生病,五日一不上朝,政务就堆积如山,朝臣也人心惶惶。
这就是所谓的“国不可一日无君”。
朱祁钰记得原主就是累死在皇位上的,他励精图治,给朱叫门做了很多善后的工作,最终却没有落下一个好名声,甚至自己死后连个庙号都没有留下。
因此适当的分给他们权利,这本身并没有错,何况内阁里的官员还都不是宰相,这与太祖的皇帝的初衷一点不矛盾。
至于文臣势大嘛...
朱祁钰也有他的考虑,只是他没有直接说,而是笑着对兴安说道:“你所说的很有道理,不过现在是特殊时期,所有人都应该同舟共济,这件事朕自有办法。”
所谓听话听音,兴安马上就明白这是朱祁钰在敷衍他,可他是主子,自己还能说什么呢?
......
数日之后。
早朝。
一个消息令朱祁钰有些头大,那就是以王直为代表的顽固老臣提出要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回朝的事情。
而且这还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
不过,现在朱祁钰的皇位已经稳固了,迎接朱祁镇回国,一来是为了大明面子。二来是伦理道义的谴责,第三个,自然是为了振奋人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