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水利肯定得修,主要是连接运河、沙河、清河的灌渠,枣庄往西数里就是沙河,可以修渠引水。配合以水车和戽斗,尤其是水车,很容易有个误区就是越大越好,但其实浅水渠最适合的是分格轮式水车,制作起来简单方便,使用木格甚至土罐汲水,一日可灌溉数十亩。

再者要集中力量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打井。实际上,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水井抗旱几乎都是不可能的。根据资料记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安徽淮北地区有土井、半砖井一千余眼,这一千余眼井能灌溉多少土地呢?两千亩左右。

这就是单井灌溉率的问题了,想要提升单井灌溉土地面积,需要从选址、井深、提水工具着手,只有保障单井灌溉十亩地左右,打井才有实际操作意义。

所以打井绝不是说打就打的,如果真的那么简单,老百姓早就自己组织打井了,怎么还会因为大旱没有收成呢?

再有是成本问题,土井便宜但不敷使用,砖井好用但很贵,一口砖井几乎相当于二十亩地的年收入。这一条就是阻碍百姓自行打井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这个成本问题赵子成可以通过自行生产井砖,动员合作社员义务劳动等手段来缓解。

最后是劳动力和时间问题,砖井费时费力,且打的越深越容易出事故,如果按照单井灌溉平均数十亩地来计算,那么赵子成需要打数百口井,没有几千人次的大规模集体劳动肯定是干不完的。

所以灌溉的主力军必须是灌渠,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在地形地势不方便或者灌渠修建成本过高的土地,利用科学合理的农田水井配合井车等灌溉工具进行划算的粮食生产,这个划算指的是计算了粮食的战略物资属性之后。

考虑了这许多因素之后,赵子成制定了冬季水利农业发展规划。首先建立蛛网式渠道,确保利用沙河灌渠完成五千亩灌溉任务底线,灌渠总长约六里,需要赵子成带人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完成,而兵团成员呢?老人,妇女,孩子,必要是可以招收一些雇工,只管饭,不给工钱。预计用一个月时间完工。

然后要挖“东湖”,即在枣庄合作社东面最低洼处开挖一个小型水库蓄水,规划容量要在五万立方米,需要开挖的土石方数量也达到了万余方,是个相当大的工程,这个工程就要工人在轮休时轮流上阵了,至少要在春耕前完成。

必要时护矿队员也可以在不影响军事训练的情况下上阵帮忙,这样就能有上千壮年劳动力开挖土石方,赵子成打定主意多用骡马,减轻劳动力压力。

最后只在水渠、水库都无法灌溉的地区打井,新招揽人手循序渐进打,以扩大原有泉眼、截流地下水脉为主,确保单井灌溉量能超过十亩地。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合作社能新增两万余亩灌溉地。不光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还能进行一定量的粮食储备工作,虽然与赵子成的养兵计划尚有一段距离,但起码能提供一个可供复制的农业水利建设模式。

这套方法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山西模式,也就是“葡萄水库,蜂窝旱井,蛛网灌渠,河网行船”。后世的山西正是利用这套方法,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几乎没有现代技术的情况下,硬生生的肩挑手抗,使得全省灌溉面积增加了六倍。

这就是劳动人民被组织起来之后所爆发出的改天换地的磅礴能量!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