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大一统也差不多。

数学大一统与物理大一统,主要的研究参与者除了宁青筠外,还有陶折轩、埃隆·林登施特劳斯、田剑兰院士、陈立成教授、汤姆森教授等老朋友,至于安德鲁·怀尔斯、法尔廷斯、爱德华·威滕和邱老先生等年过八旬的老前辈,年纪实在太大了,不能再消耗太多的精力在研究上,便没参与进来。

这些理论方向的他投入的时间精力是很实在的,每年都会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新论文发表,这也是为何各国都认为秦克与宁青筠的精力都在纯理论方面的主要原因。

其实秦克还有两个方向的纯理论也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只是不对外公布进展、不发表论文罢了。第一个方向自然是“人类衰老基因研究”的生物理论研究,为的是尽快吃透s级知识《破解人类衰老的密码》里的奥秘,并尽可能地利用当今的科技研制出一些实用的养生延寿功法或者是药物、疫苗之类。

第二个方向则是研究ss级黑科技知识《一种适用于进行大规模移民的超高速宇宙飞船设计图全系列》并将主要的理论框架完善出来。

这份ss级黑科技知识里提供了设计图和一些必要的说明,但理论方面的内容很少,现在秦克想将之真正建造出来,哪怕只是建成一艘低配版的高速宇宙飞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将缺失或者简略的理论重新研究透彻、完善为一个符合这个时代科技水平的理论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类遨游太空、实现星际移民的伟大梦想。

这工作量可就大了,重力控制和适应、推进系统、飞船的材料、飞行星体规避、辐射防御、太空种植(养殖)等生物都要涉及。幸而岳父宁宗训和岳母纪秀玉这些年来的研究给予了极多的可借鉴经验,秦克又有ss级黑科技知识指引着正确的方向,这些年来每天只抽出两三个小时来研究,却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尤其是“沉睡技术”。

人在漫长的星际航行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不是吃穿用,而是孤独与恐惧,哪怕有大量的同类在,但脱离地心引力进入失重状态后的兴奋感消退,面对无边无际的漆黑宇宙,就会产生难以掩饰的恐惧,这种恐怖会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愈发严重,甚至会让人精神错乱。

而在星际航行的初期,尤其是相对论的“翘曲空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与应用之前,光是从蓝星到火星就需要七个月,哪怕秦克改进了推进系统,将行程压缩到两个月,也依然难以让人满意——想像一下坐两个月的火车会是怎样难受的感觉,还要在不习惯的失重环境下,外面则是无法预知的黑暗深渊……

在这时,“沉睡技术”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让人可以陷入沉睡,到了目的地再唤醒,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睡了一觉罢了。这是涉及到生物、物理、基因、脑信号等多学科的复杂技术。

但秦克早就在半年前就取得了突破。

这种“沉睡技术”与“冰冻技术”是两回事,“沉睡技术”让人在“睡眠仓”中进入睡眠状态,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并通过自动的高能量食物的进食和饮水保持人体所需的能量,而人的意识则进入“量子虚拟空间”,让身体以为意识还在清醒,保持着健康低限的血液活动。

意识进入“量子虚拟空间”后,就像进入了传闻中的虚拟游戏世界,人可以在里面消磨时间,也可以进行学习娱乐生活,不会再感到孤独与无聊。

这项“沉睡技术”最长可以让一个正常人“沉睡”15天,唤醒后进行一天左右的正常活动,便可以再次进入“睡眠仓”,而健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因为技术比较成熟安全,秦克都亲自试验过几次,不过最长的“沉睡”时间只有五天左右,没法子,他身上的担子太重要,能被允许进行这样的亲身试验,已是他极力争取的结果了。

用秦克的话来说,不亲自体验一下,怎么知道技术的实际效果是怎样的?

他说得言之凿凿,不过当宁青筠提出想体验“一天”时,他就跳了起来,摇头不肯答应。

开玩笑,再安全的技术也有亿分之一的危险概率,秦克才不想让自己心爱的老婆冒这个险。

但宁青筠最终还是说服了他,条件是“沉睡”时间改为“两个小时”,区区两个小时的“沉睡”,秦克便不再反对了。

这么短的沉睡时间,出现问题的概率比走在大街上被从天而降的殒石砸中还要低,而且哪怕出了问题,也可以强制唤醒,顶多只是产生恶心想吐之类的不适感,并不会真的危及健康。

秦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着这样的信心。

所以在进行“白银机甲”测试后的第三天,正好是周末,宁青筠便好奇地躺进了“睡眠仓”,而秦克则亲自在旁边保驾护航,但凡有任何不对劲都会强制唤醒她。

“睡眠仓”有些像从中间剖开的蛋壳,宁青筠进入其中躺好,怀着对科研实验的好奇与验证的激动心态,启动了系统。

很快,她便陷入到了“沉睡”状态。

……

“咦,这里是……”宁青筠重新睁开眼睛时,意外发现自己不是出现在早就定义好的“虚拟城市空间”中,而是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办公室,而对面站着的,赫然是三十岁不到的高中班主任魏文萍!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