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呀!没想到,居然还有如此雄诗……太子殿下,你再来看看这首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朱标一听,这诗确实棒啊,一级棒的棒。

但是他探过头去,又看到作者来历出处——清朝龚自珍!

脸色立马难看了下去。

怎么又是清朝!??

难道未来清朝是比大明朝还要好的盛世王朝吗?

朱标想这脸色更加难看了下去,一声不吭。

刘伯温见状也奇怪莫名,此等雄诗太子殿下怎么不懂欣赏啊,不应该啊,若是放在朱元璋面前也必然大加赞赏啊。

奇哉怪哉!

刘伯温想不明白了,算了,兴许是太子殿下不喜诗歌也说不定,宋濂那老臣常说什么诗歌只是小道,呵,酸儒之言罢了,只不过是宋濂不善诗词罢了。

罢了,先不看诗歌了,看看别的,这课本里的其他内容,比如这什么散文,现代白话文吗?这与古今文章又有什么区别精妙之处呢?……

刘伯温拿起下一本语文课本,看到好的新诗也不向朱标推荐,而是暗中欣赏后再一略而过,同时再把精力分散放在其他散文课目上。

很快,刘伯温发现了华点华章!

“呵,这就是所谓的散文文章,所谓的散文就是这种吗?”

刘伯温嗤笑着念叨出声: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什么乱七八糟的,我看看这作者是谁?”

“唔?鲁讯,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好大的名头,这又是哪里的无名小国?怎敢如此狂妄无知啊!!居然敢以‘中’字为国号,哼!好大的胆子!!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刘伯温气的一摔课本,若是王明现在在一旁,定然会打趣的说,确实,这中国确实是一个永远都在发展中的发展中‘小’国家……

“此等什么散文文章有甚资格放入这课本中与这些雄文诗篇并列,简直不可理喻!……我倒是想看看你后面能写出什么名堂来!”

直到刘伯温带着偏见与恼怒看完了全篇课文《秋夜。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刘伯温最后是带着窒息的感觉放下了课本,他看到了什么?只有他知道看到了什么,或者精神共鸣到了什么……

他起初看到的是作者对秋夜所见所感的抒写,刻画枣树敢于正视现实,反抗恶环境下的韧性,表达了对恶势力的……嗯,课本注释下有很多一大堆,要是写出来就太水字数了。

刘伯温变的急燥了起来,他疯狂的翻看着所有语文课本,查找着鲁讯为名的文章——《少年闰土、《孔乙己、《社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终于,直到翻完所有语文课本为止。

刘伯温领会到了现代白话文散文的魅力,在文章中,他与鲁讯的精神相隔数百年时空隔空共鸣了!

他在这一篇篇以简体字直白讲出的散文故事中,领悟,共鸣到了太多太多让他都不得不深思,不回忆,不感叹的战斗意志与精神。

是的,刘伯温与鲁讯共鸣了精神。

因为他们都是相似的。

刘伯温做过元朝的官,后又辞官隐世,最后又入世跟随朱元璋造么……

鲁讯是学医的,后又不学医了,学医只能救人却救不了国,最后他弃医从文,要用笔竿子开始救国……

他们都经历过一个极为糟糕的年代。

只是一个是元末,一个是民末。

他们也都没有放弃反抗与斗争……

“只是,这一九二四年,是年号吗?”

“居然以数字为年号记录?这哪里的小国?文化渊源与我华夏中原有太多太多相似共通之处,朝鲜?琉球?南越?吕宋?还是海外倭奴国?不对,不对,这些小国文化只得了些许皮毛,绝对没有此小国的文化渊源来的纯正原始。”

“倒是这个文章里的藤野先生……中原的复姓之名很少,而藤野倒是和海外倭奴国的贵族世家名相似……”

“海外?是了,可能是历朝历代那些避世的隐士贤人们躲在海外建立的小国……”

“要知道自秦时始皇命徐福出海,寻找海外三仙岛,蓬莱、方丈,瀛洲之后,历朝战乱都有隐士贤人避乱出海……”

“这些课本是王明带来的,那么这王明极有可能是出自这三仙岛中,真正的仙岛,是那些真正大能隐士贤人们的弟子……”

“若是如此,那就对的上了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