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蒙毅和项羽分别出兵,扫荡原孔雀王朝境内那些尚未归顺的城池势力。
这些后世的阿三,民族意识普遍不强。
这对于大秦统治来说,也算是有利有弊吧。
好处是民众相对容易被征服。
坏处也显而易见。
如果是大秦境内,中央如果改朝换代。
那么新政权基本上只需要一纸诏书,就能收复绝大多数势力。
而在孔雀王朝境内,
由于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不强,对中央的认同度也不算高。
所以即使王都被攻陷,国王被俘虏。
那些残余势力都不买账。
需要各个击破。
为此,蒙毅和项羽又费了一番功夫。
这才将那些残余势力全部收服。
至此,恒河流域完全被大秦掌握,成为大秦疆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了,扶苏对于民族征服,最看重的就是文化传播。
除了将当地的土地彻底占领,将土地上的其他势力全部铲除。
还要将大秦的文化传播过去。
让当地的居民打从心底里接受大秦文化、学秦文化。
所以,秦语学堂还得继续开设下去。
除了教导秦语,还得传授大秦的各项文化。
以后选拔官员,除了考究办事能力之外,还得考验他们对大秦文化的掌握程度。
当然了,学习了先进的大秦文化,他们的办事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当然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还得鼓励他们多说秦语。
相信假以时日,再过个两三代,整个恒河流域境内。
所有人都会说秦语,而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语言。
如此一来,征服大业才算是真正的完成。
接连几日,扶苏和几名大臣围绕此事展开商议。
他们连续推翻了几个方案,将许多行之有效的想法结合起来,最后推出了大秦恒河境内文化普及法。
这项律法规定,恒河流域境内,所有年满五岁的孩童都得进入秦语学堂,学秦的语言和文字。
从五岁一直上到十一岁,这段时间,所有上学费用都由官府承担。
称之为大秦六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的孩童可以继续升学深造。
为期六年,称之为大秦中等教育。
当然了,这段时间的上学费用,大秦官府只承担七成,另外三成需要学生自费。
六年之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可以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府。
学时一共三年。
这段时间的上学费用,大秦官府只承担三成,其余七成需要学生自行承担。
当然了,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的,可以进入官府任职,成为一名底层的官府办事员。
表现好的,可以继续深造,学成之后正式成为官员。
这样的好处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提高民众的识字率、文化程度,以及对大秦文化的认同感。
其二便是增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不管什么人,通过读书,就有机会进入官府又或者是军队,成为官僚阶层。
社会阶层流动性高了,民众对生活有了盼头,就不会一天到晚想着谋反起义了。
解决这个重要问题之后,
扶苏立刻进入了下一个议程。
修路。
毕竟,现在这片土地已经是大秦自己的地盘了。
跟以前不一样了。
征服之后,不是就这么晾着就完了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