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爆发的危机牵动了两个大国的神经,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甚至在保加利亚危机爆发之后,连夜召见了安德拉希伯爵。
现在约瑟夫一世对于保加利亚大公亚历山大非常恼火,一个分裂的保加利亚搀扶和奥匈帝国的利益,一旦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斯拉夫人大国,接下来很有可能会发生偏向俄罗斯的情况。
约瑟夫一世自始至终认为,1878年的那场会议并没有给奥匈帝国带来太多的利益。因为该死的法国人在背后搅局,虽然成立了大保加利亚,然而保加利亚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的被合并。所以大斯拉夫国家如奥匈所愿未能建立;
在柏林会议后,根据1879年4月签订的奥土协议,奥匈出兵占领了从法律上说主权仍属于土耳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奥匈在巴尔干的势力大为增强。
但是,奥匈在巴尔干的优势前景并不看好。其一,奥匈巴尔干政策缺乏综合国力的支持,难以单独行动;其二,奥匈争夺巴尔干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俄国,俄国自彼得大帝以来,一直企图侵占巴尔干和黑海两海峡。在争夺奥斯曼帝国领土上,奥俄两国的利益是水火不容的。
柏林会议后,奥俄关系恶化,三皇同盟的关系也寿终正寝。
面对俄国在巴尔干的竞争与敌意,在外交上,奥匈须获得德英的支持,为此,它最终走上了结盟之路。
1879年奥匈与德国结成军事同盟。奥德同盟是一个针对俄国的防卫同盟,它加强了两国抑制俄国的力量。奥匈帝国通过与德国的同盟关系,使其在欧洲相对脆弱的大国的地位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和保证,这个同盟成为奥匈帝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在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伯爵看来,与德国结盟既可巩固奥匈的国际地位,又可防御俄国的侵犯。但是,当时的俾斯麦对同盟的看法则与此不同,一方面他要维持奥匈的大国地位,这是欧洲均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也不会支持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活动他想借助奥德同盟的力量,重新与俄国修好。
然而,奥匈对三皇构架下重新与俄国合作的目的持怀疑态度,迟迟没有对谈判做出响应。奥匈希望同英国合作,共同抗俄。1880年上台的格莱斯顿自由党内阁对俄土两国的政策已改弦更张,也导致了奥匈帝国肯定了抗击俄罗斯的想法。
出于对德国此时的不信任,奥匈帝国开始的进一步试探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的底线,他认为这一次的大保加利亚危机是一个机会,搞不好还能够进一步的扩充奥匈帝国的势力。
两个一心想着扩张的国家凑到一起,注定会让巴尔干半岛成为爆炸的火药桶。
原本安德拉希伯爵是希望奥匈帝国暂时不要轻举妄动,因为他们跟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关系太微妙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