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虽然举办过一次了,但自己没有举办过啊,自己穿越过来当上了皇帝,还是应该祭拜天地,感谢天地的。顺便能给大唐打一个鸡血,振奋国民的精神。

而且如果说,去泰山封禅是兴师动众,来回遥远,耗费国力的话。那么从洛阳去嵩山就避免了这一点。嵩山距洛阳远较泰山近。在此行封禅礼,既可避免远赴泰山造成的巨额财富耗费,又可避长途跋涉的艰辛。

想想到了中晚唐时期,国势衰弱,想封禅都难了。唉!

更何况封禅在文学上也很有意义,独创了一大类封禅文学,包含了碑文、诏书、奏议、问对、玉牒、玉册、赋、诗、论说、游记、颂等十余种文体。

可见,由于封禅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的类别,也从某种层面上赋予此类文学较其他文类更多的政治文化内涵。

就在麟德二年十二月(665),前身“命有司祭泰山”,将与皇后武则天率文武百官及各国使节赴泰山行封禅大典。这是李唐建朝以来国家最大规模的祀典,激起了大批文士表达为国效力的决心和激情。龙朔三年(664),学士薛元超即献《封禅书》,后来他成了文宗和宰相。

而且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王勃、卢照邻也都曾参与。

麟德二年(665)十二月,时已闲居12年的骆宾王为齐州父老作《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乾封元年,卢照邻作《登封大酺歌》四绝句描写了这一盛事图景。

麟德二年十月,苦于“龙门高远”的王勃献《宸游东岳颂》,他虽没有因此被赐封,却引起了自己儿子,此时还没有当上太子的沛王李贤的注意,沛王爱重其才,召为署府修撰。

可惜后来他写的其他文章太激进了,引起了前身的注意,就直接被贬黜了。

前身平时对炫耀文采的都不怎么感兴趣,封禅时也会下令写许多文章。

想到这里,李治想起了那个号称文才天下第一的武状元,现在可是还有初唐四杰的三人还活着呢,就敢这么自夸。

虽然从官位上看,员半千历史上活得久,做的官也很大,但名气就差远了,哪怕有第一个武状元这样的加成,和初唐四杰的知名度也不在一个线上啊。

这次就看看他水平怎么样。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