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备考下

“共治天下绝不可能。”朱重九也收起脸上的遗憾和疲倦。非常认真的摇头。“天下为公而非为私。君王不过是百姓之代言人。要集天下之力。为天下人谋求共福而已。至于士大夫。他们想要获取权力。必须拿出些真本事來。而不是光凭着垄断知识。”

天下为公。乃是礼记中的名句。也是自周朝以降。世间读书人们公认的至理。所以刘伯温对此并无异议。但“君王是百姓的代言者。要集天下之力。为天下人谋共福”之语。却远超过了他的理解范围。至于朱重九那句“士大夫光凭着垄断知识而获取权力”。更是他以往闻所未闻。骤然听在耳朵里竟宛若惊雷。

“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朱重九这几年跟着女学霸朝夕相处。古文功底很是突飞猛进。顺口引了一句孟子。将垄断两个字的本意点明。

垄断者。立于市集之高操纵贸易也。古人早就知道。欲获取最大利益。就必须独占经营。而自有科举以來。士大夫把持朝堂的手段。凭的就是对知识的独占性。你改朝也好。换代也罢。只要国家需要治理。就必须用到读书人。而只要用到读书人。则十有七八出自地方望族。地方望族出來的读书人把持了政务。就会主动替本族或者同窗、同学谋取好处。进而与其他读书人联手。为全天下士绅张目。

而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则一般都读不起书。即便勉强读得起。大多数情况下。也会像赵君用那样因为找不到举荐人而无缘参加地方上的考试。更无缘于官场。

所以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不在乎改朝换代。也不在乎外族入侵。反正无论谁当政。他们这个阶层的权力和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倒是眼下淮扬所推行的那一套生而平等理念。他们非常在乎。因为此理念严重触犯了他们的最根本利益。令他们口诛之。笔伐之。哪怕有朝一日朱重九死了。他们也恨不得要掘墓鞭尸。

“可北国之地。也有见识高远者。”反复思量半晌之后。刘基喃喃地提醒了一句。

“回到扬州后。我会立即向天下宣布。最迟到明年夏天。大总管府将于扬州再多开一次科举。凡愿意为大总管府效力者。不问出身。皆可前來应考。连考三场。能过两场者。进入大学受训六个月后。即可派往地方为官。连过三场者。进入大学受训一年。而后视其成绩充实入政务、监察和枢密三院以及下属各局任职。”知道刘伯温碍于其出身和眼界。不可能完全赞同自己。朱重九笑了笑。又非常仔细地补充。

这是他目前能做的最大退让。士大夫们想获取权力。就得來参加淮扬的新科举。与淮扬自己培养的读书人同场竞技。然后彻底打上淮扬大总管府的烙印。按照大总管府的规则去治理地方。而不是凭借什么同行之间的名望。家世以及师承之类的东西。更不准许一边做着淮扬的官。一边念念不忘曾经奴役了整个华夏却唯独给了他们这些人好处的蒙元王朝。

“这个。”听朱重九说得认真。刘伯温再度低声沉吟。又过了片刻之后。抬起头。带着几分试探的意味询问。“主公肯开科举。让他们下场一试。不问出身。想來肯定会有许多人欣然响应。但士绅与百姓一样缴税纳粮”

“这一点绝不可变”朱重九想都不想。断然摇头。“除非他穷得纳不起税。否则。就是天皇老子下凡。也得跟百姓一样。”

“包括孔家。”

“包括天皇老子。朱某自己也会交。”朱重九回应得斩钉截铁。

“可是。可是”刘伯温迟疑着。眉头紧锁。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为好。照他的构想。淮安军至少还可以再多做一些退让。给孔家、孟家、颜家这些读书人们眼中的圣人后裔一些优待。给佛门、道门。甚至北方数的到的几大望族。或者汉军世侯一些超出普通百姓的特权。换取他们的有限合作。降低他们的反抗之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