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省地处华国腹地不南不北,非要说,勉强偏北一点儿。
七月上旬秧苗已经下地,上半年最忙的时候就这么过去了剩下的收苞米收花生、锄草施肥等农活虽然也辛苦,却比前段时间顶着大太阳抢种插秧轻省多了。
活计不那么忙家里人口多劳力多的比如沈家,人多活干得快地里事儿忙完了就能歇歇喘口气儿。
下午六七点,村里人大都吃过晚饭,趁着太阳落山晚风徐徐这会儿,得闲的都拎着凳子拿着大蒲扇,要么去村口的老槐树下面要么去沈家大门口。
村口那老槐树是村里老人小孩儿习惯的纳凉聊天的地方,沈家大门口是因为沈家新修的小楼房外头用水泥平了个水泥场子。
瞧瞧多阔气,别人家建房子都舍不得用水泥,他们家倒好直接用水泥平了个场子出来。
村里有些人酸是酸但不得不说人家这水泥场子得用啊!
农民家里要储粮,不管是晒稻谷、晒玉米还是晒辣椒萝卜蔬菜干,后者还好前者都需要合适的场地。
以前大家都用村里的大稻场,没包产到户的时候还不觉得,那会儿都是集体的,现在各家晒各家的,稻场只有那么大,谁先谁后,没少为这个扯皮。
别个家里晒稻子,只能去村里的大稻场,虽然特意平整过,但再怎么收拾,也是泥巴地,灰多,打稻子的时候更是容易扬灰。
沈家就方便了,直接往自家门口一铺,不用跟任何人抢地方。水泥的地面,特意清扫过一遍,甚至提前用水泼过,怎么着也比泥巴地灰土少一些。
而且还方便照看,一旦变天要下雨,直接往自家抢收也容易得很。
关系亲近的人家,还会来沈家借场地,关系不好还轮不着呢。
不过现在村里出去了好些姑娘妇人们,去明珠市的服装厂打工,一个月几十块钱,就算寄一半回来,这么大半年下来,也有几百块钱。
不说盖个沈家那样的小楼,把家里的泥坯房修整修整,盖个砖瓦房还是能考虑下的。
有那么些家里条件比较宽裕的,眼馋沈家的小楼,沈家的水泥稻场,都指望着再攒点钱儿,自家也修一个,那才叫美呢。
不过现在这个愿望暂时没办法达成,沈家那房子上上下下,花了小一千块,哪个舍得。
家里女儿媳妇儿在外头赚钱也不容易,家里人还要过日子,不能为了住好房子,把家底儿全搭进去,砖瓦房也很好,比泥坯房茅草房好多了。
话说回来,现在沈家在上坎子村,在附近几个村子里,都是鼎鼎有名的。
自家富裕,还能拉拔乡邻,谁家不领他们家的情,就算家里没有工人的,也愿意捧着,万一以后再有好几回,自家就能赶上了呢。
所以晚上沈家人在自家门口纳凉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人过来。
夏天天黑的晚,六七点钟天光尚且大亮,有些老头,吃完饭放下碗就往沈家门口跑。
为啥?沈家有沈鱼给他爷寄回来的收音机、象棋。
不管是听听收音机,还是杀两盘,对娱乐活动贫乏的老爷子们而言,都是非常好的娱乐项目。
沈奶奶就跟几个关系好的老姐妹,坐在大槐树下拉家常,其实也没多少新鲜事,但每天晚上这样说上两句,等天黑了再回家,一天就算完完整整过去了。
村里老人聚在这,小娃娃们就也跟着过来了,捉迷藏不爱在这玩儿,太空旷了,没有合适躲藏的地方。
但是要玩“抓鬼子”“木头人”等等游戏,又十分合适了。
乡下娃夏天少有穿鞋的,尤其是男娃,都是光着脚跑,别处没收拾过的泥巴地,跑着跑着踩树枝上,踩石头上,脚划破都不少见。
沈家那水泥场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家每天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有灰尘渣子,谁看见谁顺手就给扫了。
小娃娃们在这玩闹,还有爷奶看着,家长都能安心几分。
但村口老槐树还是有市场的,有些老人不爱热闹,不会下棋,就喜欢在老地方待待,吹着凉风,慢悠悠聊两句。
要是有村里人从外头回来,他们一眼就能看见,笑呵呵打两声招呼,很是亲切。
哪怕是不认识的人这种情况少,老人们也会热情地打招呼,问路的给指路,探亲的给帮忙打听,古道热肠。
可要是来的是辆车老人们就傻眼了。
“是不是找沈家的?”
他们只能这么想,谁让这一年来,只有沈家最出风头。
老人喊了两个小孩儿去沈家喊人,不管是不是找他们家的,这会儿他家门口人多,多喊几个来不碍事。
卡车在村口停下了,后车厢跳下来个年轻后生,脸白生生的,细皮嫩肉,俊得很,对着几个老人也很恭敬。
“请问老人家,沈家怎么走?”沈鱼客客气气地问,还有几分不好意思,说来他也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回自个儿家还要问路。
原主留下的记忆里倒是有上坎子村的一些信息,但他离开村子那会儿年纪小,记忆不是很深刻。
这么些年,村子变化还挺大的,蒙头蒙脑瞎撞,还不如张嘴问人。
几个老人对视一眼,嘿,说着了,果然是来找老沈家的。
“顺着这条路走,看见那个正在盖的房子往右手拐”老人操着乡音,很详细地给沈鱼指了一遍。
沈鱼听完道了声谢,刚想回车上去,老人把他喊住了:“娃儿,里头路就窄了,你这车开不进去!”
“啊?”沈鱼呆了呆,后车厢没下来的男人探头道:“咋办?电视机给你先搬下来?”
“搬下来吧,麻烦您了。”说着上去搭把手,两人一起从后车厢抬出个大箱子。
老人不认识字,不知道上面写的是电视机,但他们听见了!
其实呀,他们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电视机是啥,根本就没见过,有的隐隐听人提起过,说县里头有卖,要多少多少钱,只知道贵得吓人,还要票。
正巧,被他们派去叫人的小孩带着一群人过来了,不光有沈家人,还有一起跟来看热闹的。
晚饭吃完了,正闲着没事干,这种热闹当然要凑一凑。
年轻人眼神好,当初去过兴城的,沈鱼二爷爷家的一个堂哥,老远看见沈鱼那张特别显眼的脸,立刻大叫道:“二爷爷,是猫儿!猫儿回来了!”
“啥?我猫儿回来了?”沈奶奶本来摇着蒲扇,慢悠悠走在后面,一听说是沈鱼回来了,跑得飞快。
“奶,您慢点儿!”沈鱼都给吓着了,连忙迎上去搀她。
“诶,真是我猫儿。”老太太拉着沈鱼不撒手,高兴的合不拢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老槐树下的老人们见这竟然就是传说中的沈猫儿,一个接一个,不绝口的夸赞。
“沈老二,福气啊,孙儿这么出息,以后享福喽”
“这娃长得真俊,跟画儿似的。”
“大妹子,你家猫儿,可是给买了大电视哩!”
什么?电视?!
村里人听傻了,有人晕乎乎道:“大伟说在县里头见到的那个电视机,卖多少钱来着?”
“九百九十八!”
“老天爷,一栋小楼啊!”
“先是录音机,又是电视机,沈家这可真是享福哩”
这几个月村里村里女人外出挣钱,男人想着不能光靠家里媳妇儿妹子养家,农闲的时候外出打零工,比之前富裕多了。
可再富裕,花千把块买不知道什么玩意儿的东西,也太奢侈了。
但这个价格放在沈鱼身上,好像又没那么奇怪了。
明明沈鱼来的时候没有特意打扮过,随便捡了方便外出的短袖长裤板鞋,可通神的气派就是让他显得与众不同。
听说他用一千块买个电视机,只觉得阔气,羡慕沈家运道好,有这么个出息的娃。
要换成村里别家的,买了东西回来也要先收拾一顿,哪有这么乱花钱的,浪费!
不说还好,一说沈老太好心痛:“你回来就回来,买那么贵的东西干啥,家里不缺吃不缺穿,日子好过着呢。”
她到处找:“电视机在哪儿?是不是这个?”
看见沈鱼脚边的箱子,老太太更心痛了。
就这么个玩意儿?她在省城百货商店好像看见过电视机,那一块儿卖的东西都贵,她都不敢细看,长什么样都忘记了。
“一千块钱呢!不值当。”沈老太太拉着沈鱼急忙问:“能退不?咱还没拆呢。”
“老太太,这东西可不好买,孙儿孝敬您,您就收着嘛。”跟沈鱼一起下来的男人笑呵呵道:“而且,咱这电视机可不”
沈鱼一个眼神制止了他接下来的话,男人卡了一下,含糊道:“可不赖。”
二十一吋的彩色大电视,不知道多抢手,九百九十八?一千九百九十八都买不下来。
这一批分到他们店里也才几台,领导特意嘱咐留一台下来。
他们本来还以为是给什么亲戚或者有关系的领导留的,结果今天来了这么个年轻人,直接拿条子把电视机带走了。
不知道给他们领导看了什么,还特意让他们开车,送电视机下乡,离谱。
他和开车过来的同事,现在还闹不明白,这年轻人什么来头。
虽然见面不多,但沈鱼对付他奶很有一套,当即皱眉道:“奶,我这电视机退倒是能退,可只给退钱不给退券,我那券一百块钱买的呢。”
他后面百货商店那男人,一副被噎住的表情。
这种规格的彩电,别说加价一百,加两百三百,转手就能卖出去,买得起这个彩电的人,不会少这几百块。
但他不敢得罪这个来历不明的年轻人,路上交谈,发现他言谈不俗,更不敢轻忽,这会儿憋着一肚子话,也只能憋着。
果然,沈奶奶一听说退电视要亏一百块钱,立刻变了态度:“不退了,不退了!”
沈爷爷走过来,见孙儿眉开眼笑,心里好气又好笑。
不过想想孙儿,买点儿东西孝敬他们,还要连哄带骗,也怪不容易的。
“爷爷。”
沈鱼喊了人,沈爷爷点点头,问:“这位是?”
“哦,这是市里百货商店的员工何大哥,请他来帮我们装电视。”沈鱼解释道。
回老家,沈鱼想过开车回来,但是沈桥不放心,一个人上路太不安全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