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展的时候,巴统没有意识到华夏国的潜力如此之大,对华夏国的限制和管控,主要是放在工业母机和军工方面。
而我们国内的很多人包括一些身处高位的领导人,也都主张尽量少在这方面投入资金和人力,称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所谓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而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要是在前十年,国内有人关切这个项目时。
不管是某些目光短浅的人要政府部门收回支持,还是国企收回支持,也不过是占百分之三十五的股份和话语权。
到时候那志明或是出点钱承租土地,或是出高工资引进晶体管厂的技术人员,很容易解决。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左右,国内决策层的普遍认知就会转变,到时候的压力和阻力反而有可能是来自外部。
那么到时候,那志明手握国内的百分之三十五,加上四海誉合的一半,也就是百分之十左右,再加上同盛金的一半,也就是百分之八左右,合计超过百分之五十,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这个很有必要,十五年以后的华夏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最少也是一个巨型公司,不是随便靠忽悠就能带动企业管理的。
那个时候有了话语权和控制权,才能带领这个公司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
到那时,不管是投资的风口还是国家级资金的支持,都将是这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带领,这个项目就一定会跑偏。
而强有力的领导人,一定要是这个企业的拥有者,也就是要像后世的任知非对于华为,马云对于阿里一样,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至于到最后,这样一个对于国家利益如此重要的公司,国家会如何掌握,那志明就根本没有去考虑。
因为,他在这件事情上,骨子里要做的事情,本就是想要在这个阶段帮着华夏国,在这个技术方面别落后的太远,甚至是如果有可能的话,赶上超过。
哪怕,最后这个企业需要他全部都交给国家,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大丈夫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更是他最欣赏的,,这句话的另一种诠释。
众人对于这个合作的安排,当然没有异议,因为在现今这个时期,一个企业里的很多事物,都是需要交给上级领导来决断。
虽然在去年十月份左右,国务院下发了,企业的事情就由企业自己做主,把权力还给企业自身的指导意见。
辽省也几乎于同期传达了,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附议,对各地市都进行了调整和约束。
但是,这个时期的好多企业领导都是传声筒的角色,你让他把上级意见传达下去,他都有困难,更何况去独立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判断,还要制定计划和努力践行。
牛涛让人整理出合资的框架性协议,那志明和肖贵庆代表各自公司签字以后,这个合作就基本达成了。
后续还要开几次关于合作细节的会议,但那已经不需要那志明操心。
在当初那次与牛涛初步沟通之后,他就已经开始让海奥普优公司的人力部分,在全球范围内挖掘人才。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组建了一个有十五个人组成的团队,在香江待命。
这些人才几乎囊括了,一个半导体企业的全部重要岗位,将来再加上后续跟各大科研院校合作研究,即便是不见得能追上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也不会被甩开太多。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