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洪武三年八月,是深秋季节。

刘家全家暂时安置在北竿岛,之后刘璎、刘诠都要回台员,刘诚也要去台员组建总理衙门,刘基也同行,他去台员只是随便看看的。

到了台员后,他们个人忙个人的事,刘诚最忙,从无到有组建一个衙门真是不容易。幸好有老太爷在,他非常熟悉朝廷的机构,甚至细微末节之处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成了刘诚的导师,也让这个新组建的衙门体制井井有条。

最重要的是寻找选择官员,朝廷里有储备官员的翰林院,可是台员这儿没有啊,现在只能利用刘璎原班底的人员,以后再慢慢充实和更换,比如军事一直都由刘诠管着,于是就被任命为兵防部的部长。

为此刘诚想到:在台员也要尽早开科取士,以储备官员

“部长”是现代的官称,以为避开朝廷的忌讳不能称呼尚书,那就只好叫部长了。这名称新奇点,可人们也都懂。

其实叫什么都无所谓,不过是个名称而已。现代的官员名称也很多,非必要的时候刘璎就不提那些新名称,是怕古人不适应。

刘诠对他二哥被任命为总理心情有些复杂,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嘛,多少而已,完全豁达之人不多。他觉得自己跟着刘璎在海外闯荡的时间最长,刘诚只是偶尔来几次,要论功劳他最大,可是现在他没有二哥的职位高。但是他很快就自己解劝自己,毕竟刘诚是他的亲哥哥,并且是有功名的,学问比他高。因此刘诠这种心理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

总理衙门设在淡水,占了很大一块空地,好在城里空地很多。也有人建议要在城的正中位置上建一座正规的官府做执政官大人的府邸,就类似于王宫了。刘璎倒是不在乎这些形式的东西,他说还是缓一缓吧,现在开建的工地好几处了,不要把城里都变成了工地。尽管如此,还是在城的中轴线上预留了好大一块地方留给未来的执政官府。

刘诚很用心,也很勤奋,为了了解民情,他还经常去走访各个县。

其间刘璎告诉刘诠说:“三叔,二叔最近一直忙着总理衙门的事,我就直接跟你说吧。我想请三叔派探子去澎湖,看看那里的情况。我特别担心的是咱们在北部建设的很繁荣,就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大陆人来台员主要路径还是经过澎湖的。澎湖那里有朝廷的县治,一旦官府注意到了台员,产生控制的意图,这对我们极为不利,因此要早做打算。此外,在临近澎湖的沿岸也应该早做防卫,要阻止澎湖的官员来台员岛。”

刘璎不想与朝廷发生冲突,但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这才能避免被朝廷掣肘,让刘璎大展宏图。因此需要阻断明王朝政权向台员伸延。历史上整个明王朝时期,朝廷的统治都没有到达台员,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历史也可能不完全沿着原来的轨迹运行,所以要早做防范。

刘诠说:“要我说,我们现在就向南修铁路,铁路修过去不就解决了吗?”

刘璎:“三叔提醒的对,我们的铁路是要不断的伸延,咱刘家投入一些也值得。但是修铁路也不能太急,最重要的是铁路能赚钱,赔本的买卖可是没人干。”

铁路并不是刘家的,也不是台员官府的,台员的铁路都是企业性质的公司,当然刘家是铁路公司的大股东。所以刘璎也好,各级衙门也好,他们可以劝导动员,可以引导,但是不能强制命令,铁路公司是要讲经济收益的,如果修了铁路赔本是没人干的。所以修铁路的进度主要的还是看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程度。

修铁路的这种状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没有客货运输量的铁路就不会有人去修。反之,只要有经济繁荣,不需要官府过分操心,经营铁路的人自己就来申请工程了。官府只要权衡利弊和审批就行了。

现在台员运营比较好的铁路只有淡水到基隆这一小段,从淡水向南也在缓慢伸延,其原因就在于经济,现在台员还是人口太少啊。

刘诠又提出一个问题:“刘璎,你看从淡水河向南有几条河流河道很宽,修铁路架桥可是不容易?”

这是实际问题,古代做工程的技术差,做不了大型桥梁。

刘璎说:“现在我们的确修不了这么大的桥,所以只能用船只摆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