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总说:“我认为行,这样能调动厨师积极性。”

严丽说:“行是行,但咱家这些厨师呢,咋评?还找评委来呀?”

我说:“不用,我是这样计划的。”

“咱家一共五十二个厨师,在一起比拼做菜没那些时间,也耽误事。这回这样的,一个店一个店进行,不找评委,就咱们三个说的算。别人不知道啥菜适合咱家,咱仨保证知道。有时候大型比拼做的菜是挺好,但是不适合咱家也没用。”

“研发的新菜必须适合咱家经营,这才行。比如说,今天咱们仨考核新店,新店师傅每人做一道新菜,咱仨品尝,品尝完之后选出两道适合咱家上的菜来,就两道,多一道都不选。这两道菜谁做的谁负责把制作流程和标准做出来,同时把其他三个店的师傅教会,然后四家店同时上这两道菜。”

“其他店也是这样,一家选出两道,四家八道菜,也就是说每隔三个月咱家就推出八道新菜,并且是四家店统一推出,就和咱们推出的熏酱菜、大花卷一样,要不不推,一推就是四家店统一行动,形成轰动效应。”我说。

“你的意思是每家店选出两道?”严丽问。

“对,一家两道。”我说。

“那要是别的店师傅做的好,比如说新店第三名做的比粗粮第一名还好呢?咋整?”她问。

我说:“那也不行。严总,这个情况我考虑了,也知道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咱们得考虑各个店厨师的实力,同时还要照顾到积极性这个问题,如果这个店一道菜没选上,对师傅是个打击。其实我看了,咱们家这些师傅炒菜水平都行,不差哪去,只不过个人特点、专长不一样而已。这个师傅做青菜拿手,那个师傅做肉菜拿手,有的汤口菜厉害,有的小溜小炒厉害,他们要是放在一起比可能会有偏差,要是单个店比能发现不少优秀的,这也是咱们需要的。”

“另外还有一点,一个店选出两道菜,这样每个店都照顾到了,没偏没向,都说不出啥来。”我说。

严丽听完说:“这样也行,对菜你专业,你说的算。”

我说:“你是老总,我得听你的。”

“什么时候这么谦虚了。”她说,有着开玩笑的意思。

“以前咱家往出推新菜,都是各个店推自己的,师傅研究一个菜,觉得挺好,然后就开始摆档试卖,卖好了保留,卖不好几天就不摆了,换别的。这回咱们统一一下,想出新菜行,咱们鼓励师傅创新,但必须经过咱们考核之后才能上,不能乱上,防止在别的地方学个新菜觉着挺好,也不管适不适合咱家拿回来就上,那样把咱们好不容易定的位给搞乱了,坚决不行。”

“上什么菜?上和咱家经营特色相符的菜,别的菜,比如粤菜、造型菜、不接地气的菜,就是做得再好也不能上,那不是咱家的菜。还有一点,客人动不动就说你家就这几道菜,都吃遍了,能不能上点新菜?这回咱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新菜有呀,八道呢,全是新菜,随便品尝。这道菜今天在新店吃好了,明天到渔人码头照样能吃到,味道不带变的,这样还能吃住客人。是不是?”

“老谭说的对。”王总说。

严丽点点头。

“我说一下给菜品提成的五毛钱怎么分配。”我说:“不是五毛钱吗,分成五份。这道菜谁研发的拿两份,也就是两毛钱。这道菜推出去之后保证是四个师傅制作,每个制作的师傅拿一份,配菜的砧板拿一份,打荷的小弟拿一份。这样砧板也愿意配,打荷的也愿意打,制作的也愿意制作,对这道菜都能上心。菜只有在都上心的情况下出品才是最好的,才能吃住人。”

“这个方法行,我赞成。”严丽说。

“好,老谭,我发现你厉害呀。”王总说。

我说:“不是我厉害,是两个领导教的好。”

“去”严丽用女人专利给了一个大大的白眼。然后想到什么,说:“一个菜五毛钱,分成五份,是不是少点?”

“你是老总,觉得少可以给一块,我没意见。”我说。

她拿出计算器边计算边说:“一个菜五毛,一个月按一千份计算,五百块钱,也就是零点五个百分点。谁研发的拿两份,二百块钱,其他的一份,每人一百块钱。要是每个月卖两千份呢咱家四个店,每家平均每天卖十六份。”算到这抬头说:“五毛钱行,一个菜一天要是卖不到十份也不是啥好菜。”

“你认为行我就按着这个执行了。”我说。

“按着这个执行吧,我同意。”她说。

研究完菜品事之后严丽提出第二件事,准备把李爽调到渔人码头做经理。

“我看李爽是个当经理的料,你俩儿看咋样?”她问。

我直接说:“不妥,她不适合当经理。”

不想让李爽渔人码头当经理,现在我找来的人当官的挺多,周晓梅是新店经理,她那还有黄丽华和曹晓娟,再叫李当经理,有点不妥。

“你咋说她不适合?”严丽问。

我反问:“你感觉她适合吗?”

“要是觉着不行我能提吗?”她有点来气。

我说:“李爽是通过我来的,这件事我不发表意见。”

“王总,你认为呢?”严丽问王总。

“我觉得她行。”王总说。

“两票对一票,通过,就这么定了。”严丽拍板。

我没吱声。

严丽对我说:“老谭,我知道你咋想的,别看我是个女的,心胸还没那么小,你老谭倒是有点没格局了。”

我说:“可能吧,我只是不想让通过我找的人当官。”

“咱家当官凭的是能力。”她说。

既然决定了也不好在说啥,李爽现能把一个店面带起来,她有那个能力。

从办公室出来到粗粮、老店、渔人码头转了一圈。准备在新店上砂锅档,想想这三家店也能上。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实地考察一下,在各个店的明档上留出两米的位置。剩下的就是通知采购卖煲仔炉,要每个厨房选出做砂锅的人来。

本章已完 m.3qdu.com